中醫(yī)古籍
  • 鰣魚鱗

    《中藥大辭典》:鰣魚鱗拼音注音Shí Yú Lín出處

    《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為鯡科動物鰣魚鱗片。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鰣魚"條。

    功能主治

    治疔瘡,湯火傷,腿瘡,下疳。

    用法用量

    外用:敷貼、香油熬涂或焙干研末調(diào)敷。

    復方

    ①治疔:鰣魚鱗,貼疔瘡上,則咬緊。然后將魚鱗邊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帶出。但揭疔根時極痛無比,須先與酒飯吃飽,非醉飽即暈倒也。(《綱目拾遺》)

    ②治水疔,鰣魚腮下近腹處有劃水二瓣,瓣間有長鱗二瓣最佳,但難得。今人以背上大鱗代之,貼上即消。(《綱目拾遺》)

    ③治湯火傷:鰣魚鱗用香油熬,涂之。(《本經(jīng)逢原》)

    ④治腿瘡疼痛: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

    ⑤治下疳:鰣魚鱗焙干煅研白色,敷之。(《救生苦海》白龍丹)

    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鰣魚鱗拼音注音Shí Yú Lín英文名Seasonal shad scales, Reeves'shad scales出處

    出自《本經(jīng)逢原》。

    1.《醫(yī)林纂要》:鰣魚鱗貼治療毒,是疔則粘,非療則脫。

    2.《綱目拾遺》:張佳時云,鰣魚須乘活時撥劃水邊二鱗尖長者佳,若死魚鱗,便減藥力。

    3.《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鰣魚靨,用手剖下,不可見水,陰干收貯,此拔療第一妙藥也。用時以銀針撥開疔頭,將(魚靨)一片貼上,以清涼膏蓋之,俟一宿揭開,其療連根拔出,后用生肌散收功。予治兩婦大腳趾患瘡二、三年不收功,將靨一片以銀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鯡科動物鰣魚的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捕后,取鱗片鮮用或焙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回游性中上層魚類。每年4-5月由海進入江河,6-7月份水溫在28℃左右,即在干流或湖泊中繁殖產(chǎn)卵,卵浮性,具油球,卵徑0.75mm,懷卵量150萬-250萬粒。受精卵在26℃水溫h開始孵化。幼魚在江湖中肥育,以浮游動物及硅藻為食,秋季返回海中生活。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鰣魚,體長橢圓形,側(cè)扁,一般長32-65cm。頭側(cè)扁,前端鈍尖,頭背光滑,無線紋。吻中等長,圓鈍。眼小,有脂眼瞼幾遮蓋眼的1/2。鼻孔明顯??谥写螅邦M骨中間有明顯缺刻,上頜骨末端伸達眼中間后方。兩頜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密110+172。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v列鱗44-47,橫列鱗16-17。無側(cè)線。腹面有大形銳利的棱鱗(16-19)+(13+14)。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長形的腋鱗。背鱗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胸鰭較短。腹鰭小。尾鰭深叉形。體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cè)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cè)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淡黃色。

    歸經(jīng)

    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斂瘡;拔疔。主疔瘡;燙火傷;腿瘡;下疳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敷貼;香油熬涂或研末調(diào)敷。

    復方

    ①治療:鰣魚鱗,貼療瘡上,則咬緊。然后將魚鱗邊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療根便帶出。但揭療根時極痛無比,須先與酒飯吃飽,非醉飽即暈倒也。(《綱目拾遺》)②治水療,鰣魚腮下近腹處有劃水二瓣,瓣間有長鱗二瓣最佳,但難得。今人以背上大鱗代之,貼上即消。(《綱目拾遺》)③治湯火傷:鰣魚鱗用香油熬,涂之。(《本經(jīng)逢原》)④治腿瘡疼痛: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⑤治下疳:鰣魚鱗焙干煅研白色,敷之。(《救生苦?!钒子鹊?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鈴子別名一面鑼、小一面鑼來源蘭科白鈴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塊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紅崩,淋病,白濁,白帶。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鈴子拼音注音Bá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