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粟米

    《中藥大辭典》:粟米拼音注音Sù Mǐ別名

    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齊民要術(shù)》),小米(《本草蒙筌》),硬粟(《醫(yī)學(xué)入門》),秈粟(《綱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實(shí)圖考》),黃粟(《陸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種仁。其儲(chǔ)存陳久者名陳粟米。

    生境分布

    我國(guó)北方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

    粟(《尚書》)

    一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稈直立,粗壯。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zhǎng)約25~60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長(zhǎng),基部近圓形,下面較禿凈,上面粗糙;葉鞘無毛,鞘口處有柔毛;葉舌長(zhǎng)1.5~5毫米,具纖毛。頂生圓錐花序穗狀,通常下垂,長(zhǎng)約20~30厘米,徑2~5厘米,穗軸密被細(xì)毛;小穗橢圓形,長(zhǎng)約3毫米,基部有剛毛1~3條,剛毛通常褐色或淺紫色,稀有綠色,其長(zhǎng)約小穗的2~3倍;第一卵形,長(zhǎng)約為小穗的1/3,3脈;第二穎橢圓形,與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長(zhǎng),5~7脈;不孕小花的外稃橢圓形,結(jié)實(shí)小花的外稃平凸?fàn)顧E圓形,長(zhǎng)2.5毫米,3脈,表面有皺紋,邊緣內(nèi)卷,包著內(nèi)稃。谷粒與第一外稃等長(zhǎng),卵狀或圓球狀,具細(xì)點(diǎn)狀皺紋,成熟后與其他小穗部分脫離。花期夏、秋季。

    本植物發(fā)芽的顆果(粟芽)、種子的加工品(粟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栽培植物中的粱,與粟為同種。李時(shí)珍謂:"粱即粟也,大而毛長(zhǎng)者為梁,細(xì)而毛短者為粟。"參見"青粱米"、"黃檗米"、"白梁米"各條。

    化學(xué)成分

    脫殼種子和帶殼種子的干品分別含脂肪1.41、1.68%,總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還原糖2.03、1.98%。另有謂種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體脂肪酸15.05%,液體脂肪酸70.03%。蛋白質(zhì)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類。種子蛋白質(zhì)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鮮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蘿卜素、葉黃素。莖含白瑞香甙類,有毒。

    藥理作用

    白瑞香甙的作用參見"瑞香花"條。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藥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1:2000抑制綠膿桿菌,但對(duì)枯草桿菌無效。

    歸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專入腎,兼入脾、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少陰經(jīng)。"

    性味

    甘咸,涼。陳粟米:苦,寒。

    ①《別錄》:"味咸,微寒,無毒。陳粟米:味苦。"

    ②《本草衍義》:"陳粟米:性冷。"

    ③《綱目》:"咸淡。"

    ④《本草備要》:"甘咸,微寒。"

    ⑤《陸川本草》:"甘,平。"

    注意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功能主治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陳粟米:止痢,解煩悶。

    ①《別錄》:"主養(yǎng)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②陶弘景:"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

    ③孟詵:"陳粟米:止痢。"

    ④《本草拾遺》:"粟米粉解諸毒,水?dāng)嚪?;亦主熱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陳者更良。"

    ⑥《滇南本草》:"主滋陰,養(yǎng)腎氣,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兒肝蟲,或霍亂吐瀉,肚疼痢疾,水瀉不止。"

    ⑦《綱目》:"煮粥食益丹田,補(bǔ)虛損,開腸胃。"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復(fù)方

    ①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diǎn)少鹽,空心和汁吞下。(《食醫(yī)心鏡》)

    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yī)心鏡》)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④治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涂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diào)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bǔ)遺》:"粟,陳者難化?!堆芰x》云,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所謂補(bǔ)腎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綱目》:"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韓愗《醫(y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粟米拼音注音Sù Mǐ別名

    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秈粟、谷子、寒粟、黃粟、稞子

    英文名Millet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 陶弘景:粟米,江東所種及西間皆是,其粒細(xì)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當(dāng)白梁,呼為白梁粟。 或呼為粢米。

    2.《唐本草》:粟有多種,而并細(xì)于諸梁。北土常食,與梁有別。陶云當(dāng)白粱,又云或呼為粢。粢則是稷,稷乃之異名也。

    3. 孟詵:粟,顆粒小者是,今人間多不識(shí)耳。其梁米粒粗大,隨色別之。 陳粟米:止痢,解煩悶。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種仁。其儲(chǔ)存陳久者名陳粟米、粢。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生境分布

    我國(guó)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須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zhǎng)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zhǎng)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zhǎng)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zhǎng)于或稍長(zhǎng)于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zhǎng)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zhǎng)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于或長(zhǎng)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zhǎng),具5-7脈,基內(nèi)稃薄紙質(zhì),披針形,長(zhǎng)為其2/3,第2外稃等長(zhǎng)于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zhì)堅(jiān)硬,平滑或具細(xì)點(diǎn)狀皺紋,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ā⒐谙?、秋季。

    2.粟,本變種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體細(xì)弱矮小,高20-70cm。圓錐花序呈圓柱形,緊密,長(zhǎng)6-12cm,寬5-10mm;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2.5mm,黃色,剛毛長(zhǎng)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性狀

    栽培植物中的梁,與粟為同種。李時(shí)珍謂:梁即粟也,大而毛長(zhǎng)者為粱,細(xì)而毛短者為粟。參見青粱米、黃粱米、白梁米各條。

    化學(xué)成分

    本品脫殼種子和帶殼種子的干品分別含脂肪1.41%、1.68%,總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還原糖2.03%、1.98%。另有謂種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體脂肪酸15.05%,液體脂肪酸70.03%。蛋白質(zhì)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類。種子蛋白質(zhì)含多量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少賴氨酸(lysine) ,另外種子中還發(fā)現(xiàn)1種a-淀粉酶抑制劑。

    另外帶從本品中分得α-和β-粟素(setarin),甘油單葡萄糖酯(monoglucosylglyceride),甘油二葡萄糖酯(diglucosylglyceride),非淀粉多糖(nonstarchy polysaccharicdes)及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此外,本品還含無機(jī)元素鉬。

    藥理作用

    白端香甙的作用參見瑞香花條。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藥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1∶2000抑制綠膿桿菌,但對(duì)枯草桿菌無效。

    歸經(jīng)

    腎;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涼

    注意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功能主治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jié)M食少;消渴;瀉??;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復(fù)方

    ①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diǎn)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食醫(yī)心鏡》)②治消渴口干: 粟米炊飯,食之良。 (《食醫(yī)心鏡》)③治孩子赤丹不止: 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④治湯火灼傷: 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涂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diào)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bǔ)遺》:粟,陳者難化?!堆芰x》云,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所謂補(bǔ)腎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綱目》: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腳胃之病宜食之。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韓《醫(yī)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隨息居飲食譜》:粟米功用與二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

    4.《醫(yī)學(xué)入門》:粟,即今之小米。山東最多。五谷中最硬,謂之硬粟,得漿水即易化。無毒。

    5.《別錄》:主養(yǎng)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

    6. 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

    8. 孟詵:陳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遺》:粟米粉解諸毒,水?dāng)嚪?;亦主熱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p>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陳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陰,養(yǎng)腎氣,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兒肝蟲,或霍亂吐瀉,肚疼痢疾,水瀉不止。

    12.《綱目》:煮粥食益丹田,補(bǔ)虛損,開腸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bǔ)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bǔ)遺》:“入脾......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du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