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刷把

    《全國中草藥匯編》:石刷把拼音注音Shí Shuā Bǎ別名

    松葉蘭、鐵刷把、石龍須、鐵掃帚

    來源

    蕨類松葉蘭屬植物松葉蕨Psilotum nudum Griseb.,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

    性味

    甘、辛,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活血通經(jīng)。用于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坐骨神經(jīng)痛,經(jīng)閉。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浸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石刷把拼音注音Shí Shuā Bǎ別名

    松葉蘭(《植物名匯》),鐵石松(《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鐵刷把(《四川中藥志》),石寄生(《泉州本草》),龍須草、竹寄生(《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松葉蕨科植物松葉蕨全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巖石縫中或樹干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南、貴州、廣東、浙江、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纖細(xì)草本,高15~80厘米。莖叢生,下部不分枝,上部多次兩歧分枝;分枝平滑,有三棱,密生橢圓形極細(xì)的小白點(diǎn)。葉退化為細(xì)小的鱗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疏生于枝條棱角上,呈2~3裂,革質(zhì);孢子葉與營養(yǎng)葉同大,有2個(gè)深而尖銳的裂齒。孢子囊球形,3室,縱裂;孢子腎形。

    化學(xué)成分

    嫩枝中含松葉蕨甙。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心、肝、胃經(jīng)。"

    性味

    甘辛,溫。

    ①《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澀,無毒。"

    ②《泉州本草》:"甘辛,微溫。"

    功能主治

    活血通經(jīng),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痹痛,婦女經(jīng)閉,吐血及跌打損傷。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油火煙熏所致之咳嗽。"

    ②《四川中藥志》:"通經(jīng)活血。治跌打損傷,傷后出血,風(fēng)濕麻木及骨痛。"

    ③《泉州本草》:"活血通經(jīng),逐血破瘀,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治關(guān)節(jié)痛風(fēng),反胃嘔吐,婦人經(jīng)閉。"

    ④《廣西藥植名錄》:"強(qiáng)筋骨。治久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浸酒。

    復(fù)方

    ①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松葉蘭干全草一兩。浸酒一斤,多次分服,每天早晚各一次。(《泉州本草》)

    ②治婦人經(jīng)閉:松葉蘭為末,調(diào)酒服,每次一錢。(《泉州本草》)

    ③治吐血:石刷把二兩。燉豬心肺服。

    ④治勞力內(nèi)傷:石刷把、冰糖、豬心子。蒸服。

    ⑤治跌打損傷:石刷把、大血藤、見血飛、八爪金龍。泡酒服。(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石刷把拼音注音Shí Shuā Bǎ別名

    松葉蘭、鐵石松、鐵刷把、石寄生、龍須草、竹寄生、羊須、巖松、石龍須、鐵掃帚、巖掃帚

    英文名Herb of Nude Fern, Herb of Whixh Plant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葉蕨科植物松葉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ilotum nudum(L.) Griseb.[Lycopodium nud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上巖石裂縫中或附生于樹干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華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松葉蕨,多年生纖細(xì)草本,高15-80cm。莖叢生,下部不分枝,上部多次兩歧分枝;分枝平滑,有三棱,密生橢圓形極細(xì)的小白點(diǎn)。葉退化為細(xì)小的鱗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疏生于枝條棱角上,呈2-3裂,革質(zhì);孢子葉與營養(yǎng)葉同大,有2個(gè)深而尖銳的裂齒。孢子囊球形,3室,縱裂;孢子腎形。

    性狀

    1. 性狀鑒別 全草呈綠色。莖二叉分枝,干后扁縮,具棱,直徑2-3mm。葉極小,三角形;孢子葉闊卵形,二叉。孢子囊生于葉腋,球形,乳白色,縱裂為三瓣。氣微,味淡、微辛。以色綠、完整者為佳。

    2.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類長圓形,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寬廣。中柱為星狀中柱。孢子特征:極面觀長橢圓形,赤道面觀橢圓形(32.5-41)39μm×62.4(59.8-72.8)μm,具細(xì)長單裂縫,外壁厚3.9-6.5μm,具不規(guī)則穴狀紋飾,周壁為一薄膜。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碳糖甙(apigenin-C-glycoside),穗花杉雙黃酮-7,4',4"'-三-O-β-D-吡喃葡萄糖甙(amentoflavone-7,4',4"'-tri-O-β-D-glucopyranoside),穗花杉雙黃酮-4,4"'-二-O-β-D-吡喃葡萄糖甙(amentoflavone-4,4"'-di-O-β-D-glucopyranosid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Ⅱ),赤霉素(gibberellin)A36,松葉蕨甙(psilotin),3'-羥基松葉蕨甙(3'-hydrocypsilotin),松葉蕨酸(psilotic acid)。

    歸經(jīng)

    心;肝;胃經(jīng)

    性味

    甘;辛;溫;無毒;澀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通經(jīng);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婦女經(jīng)閉;吐血;跌打損傷;風(fēng)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油火煙熏所致之咳嗽。

    2.《四川中藥志》:通經(jīng)活血。治跌打損傷,傷后出血,風(fēng)濕麻木及骨痛。

    3.《泉州本草》:活血通經(jīng),逐血破瘀,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治關(guān)節(jié)痛風(fēng),反胃嘔吐,婦人經(jīng)閉。

    4.《廣西藥植名錄》:強(qiáng)筋骨,治久痢。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別名紅藤仔、飛揚(yáng)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涼。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挖......
  • 來源蘿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功能主治主治腸結(jié)核。用法用量配苦木霜、黃柏、毛冬青根各3錢,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Dì Zǐ Wǎn別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白葉不翻、小一支箭、白頭翁(《云南中草藥選》)。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鉤毛大丁草的根。秋、冬采挖。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邊、草叢中。原......
  • 《中藥大辭典》:白堊拼音注音Bái è別名白涂(《說文》),白善土(《別錄》),白土子(《本草衍義》),畫粉(《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原形態(tài)由方解石質(zhì)點(diǎn)和有孔蟲,軟體動物和球菌類的方解石質(zhì)碎屑組成。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