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韓信草

    《中藥大辭典》:水韓信草拼音注音Shuǐ Hán Xìn Cǎo別名

    藍(lán)花草、水遠(yuǎn)志(《南寧市藥物志》),倒膽草,老蛇藥(《貴州藥植目錄》)。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光葉翼萼全株。夏、秋采收,一般多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潮濕草地上。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小草本,平臥或披散。莖柔弱,四棱形,節(jié)上生根,多分枝,禿凈或幼嫩及花柄上被疏毛。葉對(duì)生,具柄;葉片卵形,長2~3厘米,先端銳尖,基郎闊楔形,邊緣有鈍鋸齒?;ㄍǔI诮敳康娜~腋內(nèi);花柄粗壯,長于葉。結(jié)果時(shí)長于葉2倍;萼長10~12毫米,有翅5,結(jié)果時(shí)長可達(dá)2厘米;花冠紫藍(lán)色,長約2厘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花藥兩兩粘貼。蒴果,內(nèi)藏于宿萼內(nèi)。花期夏、秋。

    性味

    《南寧市藥物志》:"甘,涼,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化瘀。治熱咳,黃疸,瀉痢,疔毒,跌打損傷。

    ①《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止血止痛。治蛇傷,痢疾。"

    ②《貴州藥植目錄》:"清熱解毒,利濕,止咳,化瘀。治黃疸,血淋,風(fēng)熱咳嗽,腹瀉,疔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兩。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韓信草拼音注音Shuǐ Hán Xìn Cǎo別名

    藍(lán)花草、水遠(yuǎn)志、倒膽草、老蛇藥

    英文名Herb of Glabrous Torenia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光葉蝴蝶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orenia glabra Osbeck.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路旁及潮濕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光葉蝴蝶草 多年生草本,匍匐或披散。人株近無毛或被短硬毛。莖柔毛弱,四棱形,近基部節(jié)上生根,多分枝。葉對(duì)生;葉柄長1cm;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卵形,長1.5-3cm,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鈍齒?;▎挝欢浼僖干?-4朵在枝端集成傘形花序;花梗粗壯長于葉,結(jié)果時(shí)長于葉2倍;苞片線狀;萼筒狀,稍向前彎曲,花期長1-1.5cm,果期延長,具不等的5翅,翅寬約1mm;花冠紫色,少藍(lán)色,長約2cm,檐部長約0.5cm,上唇2裂,全緣或微凹,下唇3裂;雄蕊4,前面2枚雄蕊的花絲近基部有短盲腸狀附屬物。蒴果內(nèi)藏于宿萼中。種子有格狀飾紋,黃色?;ㄆ?-8月。

    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散瘀。主熱咳;黃疸;瀉痢;血淋;疔毒;蛇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衍。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止血止痛。治蛇傷,痢疾。

    2.《貴州藥植目錄》:清熱解毒,利濕,止咳,化瘀。治黃疸,血淋,風(fēng)熱咳嗽,腹瀉,疔毒,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bǔ)遺》:“入脾......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duì)生......
  • 別名活麻草來源蕁麻科蕁麻屬植物裂葉蕁麻Urtica fissa Pritz.,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微寒。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用于風(fēng)濕骨痛,小兒吐乳,皮膚濕疹。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Lín Cǎo別名接骨風(fēng)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莖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ilea longicaulis Hand.-Mazz.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