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貴州草藥》
為??浦参?strong>小柘樹的果實。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溫,味微甘。"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
②《貴州草藥》:"調(diào)氣,利水,消食。"
內(nèi)服:煎湯,0.5~1兩。
①治膀胱疝氣:山荔枝果一兩。煎水服。
②治食積腹脹:山荔枝果和根各一兩。煎水服。
③治小便不利:山荔枝果和根各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草藥》)
山荔枝、野梅子
出自《貴州草藥》
藥材基源:為??浦参飿?gòu)棘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近成孰時采收,鮮用呀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1.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6-9對?;▎涡?,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zhì),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和苞片中?;ㄆ?-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cè)生,分離;葉片近革質(zhì),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4-5對?;▎涡?,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于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zhì),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狀鑒別 果實球形,直徑3-5cm。鮮品橙紅色,具毛茸,有乳黃色漿汁,干品棕紅色,皺縮。剖開后,果皮內(nèi)層著生有多數(shù)瘦果,每一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和苞片中。基部有極短的果柄。氣微,味微甜。
微甘;性溫
理氣;消食;利尿。主疝氣;食積;小便不利
內(nèi)服:嚼食或煎湯,15-30g.
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2.《貴州草藥》:調(diào)氣,利水,消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貴州草藥》
來源為??浦参?strong>小柘樹的果實。
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溫,味微甘。"
功能主治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
②《貴州草藥》:"調(diào)氣,利水,消食。"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方①治膀胱疝氣:山荔枝果一兩。煎水服。
②治食積腹脹:山荔枝果和根各一兩。煎水服。
③治小便不利:山荔枝果和根各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荔枝果拼音注音Shān Lì Zhī Guǒ別名山荔枝、野梅子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飿?gòu)棘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近成孰時采收,鮮用呀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1.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6-9對?;▎涡?,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zhì),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和苞片中?;ㄆ?-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cè)生,分離;葉片近革質(zhì),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4-5對?;▎涡?,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于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zhì),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球形,直徑3-5cm。鮮品橙紅色,具毛茸,有乳黃色漿汁,干品棕紅色,皺縮。剖開后,果皮內(nèi)層著生有多數(shù)瘦果,每一瘦果包裹在肉質(zhì)的花被和苞片中。基部有極短的果柄。氣微,味微甜。
性味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消食;利尿。主疝氣;食積;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嚼食或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2.《貴州草藥》:調(diào)氣,利水,消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