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茄葉

    《中藥大辭典》:茄葉拼音注音Qié Yè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茄科植物葉片。

    化學(xué)成分

    葉含龍葵堿0.002~0.03%。全植物含胡蘆巴堿、膽堿、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龍葵堿、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

    藥理作用

    參見"茄子"條。

    功能主治

    治血淋,血痢,腸風(fēng)下血,癰腫,凍傷。

    ①《開寶本草》:"柿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②《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2~3錢。外用: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血淋疼痛:茄葉熏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來年者尤佳。(《經(jīng)驗良方》)

    ②治腸風(fēng)下血:茄葉熏干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綱目》)

    ③治鉤蟲初感染:茄莖葉煎濃洗。(《陸川本草》)

    ④治背癰未潰:白茄葉搗爛,和黑醋煮敷。(《嶺南采藥錄》)

    ⑤治凍傷:茄秧二斤,辣椒秧一斤。上藥放鐵鍋內(nèi)水熬五小時,取三次濾液合并濃縮成膏,涂患處;或?qū)⒏嗳苡谒醒矗咳找淮?。(?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乳癌潰爛創(chuàng)面:取紫花茄鮮葉曬干或烘干,研細(xì)末,過篩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將藥粉撒在癌的潰爛面上,覆蓋2層消毒紗布。每天用藥1~2次。換藥時可用淡茶水或生理鹽水洗去刨面污物,再行上藥。上藥時須將藥粉撒于腐肉最多的創(chuàng)面,不可撒在新鮮肉芽或正常皮膚粘膜上,以免引起濕疹及皮炎。當(dāng)惡臭已除、滲液停止、創(chuàng)口腐肉脫落或清除干凈,即停止上藥,否則易使創(chuàng)面擴(kuò)大,發(fā)生疼痛及充血水腫。臨床用于不同類型乳癌潰爛患者50例,病史最長3年,最短1個月;潰爛范圍最大10x15厘米,最小2x2厘米;全部有惡臭流膿血水;半數(shù)以上有疼痛、發(fā)燒及惡液質(zhì)。上藥后均見效果,最快15分鐘,最慢1天。一般先惡臭逐慚捎除,膿血性滲出液減少,隨后疼痛減輕,綠色腐肉逐漸清除脫落,創(chuàng)面充血水腫改善,創(chuàng)口相對縮小,病人全身癥狀隨之好轉(zhuǎn)。但本藥對乳癌潰爛惡臭無根治作用,仍須配合其它治癌方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茄葉拼音注音Qié Yè英文名Leaf of Garden Eggplant, Leaf of Eggplant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melongen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南?;蛴惺璐蹋w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蝎尾狀與能孕花并出;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lán)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于形或長柱形,溶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后結(jié)實。

    性味

    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

    散血消腫。主血淋;下血;血?。荒c風(fēng)下血;癰腫;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6-9g。外用:適量,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枯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NI,口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Shēnɡ Má別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點菜、土升麻(《貴州民間藥物》),貓兒翻甑、搬倒甑(《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菊科植物白鼓釘?shù)母G锛静墒?,曬干。生境分布野生于濕潤山坡、草地,或溪旁?.....
  • 《中藥大辭典》:秤桿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別名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桿、白升麻、紅升麻、土升麻。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山蘭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向陽處草叢中及溝邊。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
  • 《全國中草藥匯編》:秤砣梨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來源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革葉獼猴桃Actinidia coriacea (Finet et Gagnep.) Dunn,以果實及根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根:苦、澀,溫。果:酸、澀......
  • 《中藥大辭典》:秤砣梨根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 Gēn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獼猴桃種植物革葉獼猴桃的根。秋季采挖。性味性溫,味苦。功能主治行氣活血。治跌打損傷,內(nèi)傷吐血及腰痛。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秤鉤風(fēng)拼音注音Chènɡ Gōu Fēnɡ別名穿墻風(fēng)、九層皮、土防己、蛇總管[海南]來源防己科秤鉤風(fēng)屬植物蒼白秤鉤風(fēng)Diploclisia glaucescens (Blume) Diels,以藤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