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荃皮

    《全國中草藥匯編》:荃皮拼音注音Quán Pí別名

    小柳拐、山救駕、毛葉探春

    來源

    木犀科黃素馨Jasminum giraldii Diels,以入藥。

    生境分布

    陜西、甘肅、四川、湖北。

    性味

    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生肌,收斂。主治跌打損傷,瘀血內(nèi)滯,骨折,刀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與鮮生姜搗成泥狀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荃皮拼音注音Quán Pí別名

    全皮、前皮(《中藥志》),小柳拐、山救駕(《陜西中草藥》)。

    出處

    《中藥志》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黃素馨。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中。分布河南、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達(dá)2米。小枝細(xì)長,幼時(shí)綠色,被短柔毛。葉互生,3出復(fù)葉,稀5出;小葉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4厘米,上面疏生柔毛,下面灰白色,脈上有柔毛。聚傘花序頂生;花萼鐘形,有5齒;花冠黃色,喇叭形,花管細(xì),先端開展,5裂。漿果橢圓形,黑色。

    性味

    《陜西中草藥》:"苦澀,溫。"

    功能主治

    《陜西中草藥》:"活血祛瘀,生肌,收斂。治跌打損傷,瘀血內(nèi)滯,骨折,刀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荃皮拼音注音Quán Pí別名

    全皮、前皮、小柳拐、山救駕、黑牛眼

    出處

    出自《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黃素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s floridum Bunge subsp.gi-raldii(Diels) Miao[J.Giraldii Diels]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秋季采挖,除凈泥土,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

    原形態(tài)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0.3-3m。小枝通常被短柔毛,當(dāng)年生枝草綠色,扭曲,具四棱。葉互生,復(fù)葉,小葉3或5枚,稀7枚小枝基部常有單葉;葉柄長2-10mm;葉片紙質(zhì)至薄革質(zhì);小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長1-4cm,稀可達(dá)5cm,寬0.5-1.8cm,上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下面灰白色,疏被至密被白色長柔毛;頂生小葉片常稍大,具小葉柄,側(cè)生小葉片近無柄;單葉通常為寬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聚傘花序或傘狀聚傘花序頂生,苞片錐形,長3-7mm;花梗缺或長達(dá)2cm;花萼具5條突起的肋,疏被短柔毛,萼管長1-Zmm,裂片錐狀線形,長1-3mm;花冠黃色,近漏斗狀,花冠管長0.9-1.5cm,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長4-8mm,寬3-5mm,先端銳尖,稀圓鈍,邊緣具纖毛。果長圓形或球形,長5-10mm,徑5-10mm,成熟時(shí)呈黑色?;ㄆ?-10月,果期8-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的段、塊,大小不等。外表面黃色或棕黃色,有細(xì)縱紋,裂紋處有黃色粉狀物。栓皮較實(shí),無鱗狀剝落。體較重.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外層黃色,中層棕色,內(nèi)層褐色,木部黃棕色。氣濃,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黃棕色。①石細(xì)胞甚多,3-5成群,類長方形、類橢圓形,黃色,長徑75-330μm,短徑37-70μm,孔溝明顯,胞腔小。②纖維多成束,直徑約75μm。③薄壁細(xì)胞類圓形、卵圓形,黃色,直徑30-40μm。④木栓細(xì)胞表面現(xiàn)類圓形,長徑105-180μm,短徑約85μm。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苦;澀;性溫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主跌打瘀痛;骨折;刀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撒。

    各家論述

    《陜西中草藥》:活血祛瘀,生肌,收斂。治跌打損傷,瘀血內(nèi)滯,骨折,刀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í Zhú別名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來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葉、竹根(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陜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
  • 《中藥大辭典》: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葉)。 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慈竹(《......
  • 《中藥大辭典》: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莖。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內(nèi)服:燉肉或煎湯,鮮者1~4兩。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
  • 《中藥大辭典》:慈竹氣筍拼音注音Cí Zhú Qì Sǔn別名陰慈竹筍子、陰筍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5~6月采集遭受病害的未出土的嫩筍,曬干。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微甘,無毒......
  • 拼音注音Cí Zhú Lì別名慈竹油。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