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茜草藤

    拼音注音Qiàn Cǎo Ténɡ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iacordifolia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產(chǎn)于四川、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自產(chǎn)自銷。

    原形態(tài)

    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數(shù)條至數(shù)十條叢生,外皮紫紅色或橙紅色。莖四棱形,棱上生多數(shù)倒生的小刺。葉四片輪生,具長柄;葉片形狀變化較大,卵形、三角狀卵形、寬卵形至窄卵形,長2-6cm,寬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脈及葉柄均有倒刺,全緣,基出脈5。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及頂生;花小,黃白色,5數(shù);花萼不明顯;花冠輻狀,直徑約4mm,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著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無毛。漿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后轉為黑色?;ㄆ?-9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干燥莖下端粗約3-4mm,呈圓形,外表面淡紫紅色或棕紅色;上端莖呈四方形,枯綠色,莖的棱上有粗糙細毛刺。體輕,質脆,易斷,斷面平整,內心色白而松。莖節(jié)上輪生葉片,葉柄及葉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葉多脫落。氣微,味微苦。 以條均勻,外皮紅紫,內心黃紅者為佳。

    化學成分

    全草含茜草萜酸(rubifolic acid)及茜草香豆酸(rubicounlaric acid)。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軟,切段,干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為莖、葉混合,呈段狀。莖方柱形,皺癟灰綠色,有明顯的4條縱棱,棱上疏生倒刺,切面白色或中空。葉灰綠色或紅褐色,上表面具粗糙毛,下面脈上及葉柄有倒刺。氣微、味淡。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歸經(jīng)

    心;肝;腎;大腸;小腸;心包經(jīng)

    性味

    苦;涼;無毒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凡血虛發(fā)熱泄瀉無瘀滯者均忌用。"

    功能主治

    止血;行瘀。主吐血;血崩;跌打損傷;風痹;腰痛;癰毒;療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鈴子別名一面鑼、小一面鑼來源蘭科白鈴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塊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紅崩,淋病,白濁,白帶。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鈴子拼音注音Bá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