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苘實

    拼音注音Qǐnɡ Shí別名

    頃麻子(《產(chǎn)乳集驗方》),茼麻子(《圣濟(jì)總錄》),空麻子(《江蘇植藥志》),磨盤樹子(《江西民間草藥》)。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苘麻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后,打下種子,篩去果皮及雜質(zhì),貯藏于干燥處。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四川、河南、江蘇、湖北。此外,安徽、山西、河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

    性狀

    干燥種子呈三角形或卵狀扁腎形,一端較尖,長徑3.5~6毫米,短徑2.5~4.5毫米,厚1.1~2毫米。表面暗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顯的稀疏短毛。腎形凹陷處有線形的種臍,淡棕色。種皮堅硬,剝落后可見胚根圓柱形,下端漸尖,子葉心形,兩片重疊,然后再折曲。氣微味淡。以籽粒飽滿、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含油15~17%,其中58%為亞油酸。

    性味

    《唐本草》:"味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赤白痢疾,眼翳,癰腫,瘰疬。

    ①《唐本草》:"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

    ②《綱目》:"主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

    復(fù)方

    ①治赤白?。喉暵樽右粌?。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錢,不過再服。(《產(chǎn)乳集驗方》)

    ②治目生翳膜,久不愈者:苘實,上一味為末,取豮豬肝薄切,裹藥中令相著,緩火炙肝熟為散,臨臥陳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一法釅醋為丸,每服二十丸。一法取苘實肉囊蒸一次,暴干為末,或散或蜜丸,溫水下。(《圣濟(jì)總錄》棘實散)

    ③治瘰疬:茼麻果實連殼研末,每用二至三錢(小兒減量),以豆腐干一塊切開,將藥末夾置豆腐干內(nèi),水煎,以湯內(nèi)服,以豆腐干貼患處。如無果實,可用苘麻幼苗(約五寸高上下)二至三株,作為一劑,同豆腐煮,服用法同上。(《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麻疹:苘麻子二至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備注

    本品在市場上大多作冬葵子用???xì)v代《本草》中冬葵子、苘麻子各有專條,功用亦不相同。參見"冬葵子"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貝母蘭拼音注音Bèi Mǔ Lán別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藥》),石巴蕉、對葉果、果上葉(《云南中草藥選》),小綠芨(《全展選編·外科》)。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雜木......
  • 拼音注音Bèi Chǐ來源藥材習(xí)分紫貝齒與白貝齒兩類,入藥以紫貝齒為多。紫貝齒為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Erosaria (Ravitrona) caputserpentis (L.)、山貓寶貝Cypraca (Lyncina) lynx (L......
  • 《全國中草藥匯編》:敗毒草別名耳葉金毛裸蕨來源蕨類裸子蕨科耳葉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 auriculata (Fr.) Ching,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陜西、河南、四川、云......
  • 拼音注音Bài Huǒ Cǎo別名小黃馨、常春小黃馨、火炮子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humile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3500m的......
  • 《中藥大辭典》:敗醬拼音注音Bài Jiànɡ別名鹿腸(《本經(jīng)》),鹿首、馬草、澤?。ā秳e錄》),鹿醬(《藥性論》),酸益(《日華子本草》),苦菜、苦蘵(《綱目》),野苦菜(《植物名實圖考》),苦豬菜(《江西中藥》),苦齋公(《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