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馬齒

    《中藥大辭典》:馬齒拼音注音Mǎ Chǐ別名

    馬牙(《本草拾遺》)

    出處

    《別錄》

    來源

    馬科動物牙齒。

    性味

    《綱目》:"甘,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驚癇,疔瘡,牙痛。

    ①《別錄》:"主小兒馬癇。"

    ②《本草拾遺》:"燒作灰,唾和,緋帛貼丁腫上,根出。"

    ③《日華子本草》:"水磨(服)治驚癇。"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0.5~1錢;或以水磨汁。外用:燒灰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疔腫未破:白馬齒燒灰。先以針刺破乃封之,用濕面圍腫處,醋洗去之,根出。(《肘后方》)

    ②治赤根疔:搗馬牙齒末,臘月豬脂和敷之,拔根出,亦燒灰用。(《千金方》)

    ③治蟲牙作痛:馬牙一枚煅熱,投醋中七次,待冷含之。(《唐瑤經(jīng)驗(yàn)方》)

    ④治內(nèi)癰未作頭者:馬牙灰和雞子涂之,干則易。(《千金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馬齒拼音注音Mǎ Chǐ別名

    馬牙

    英文名Horse teeth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科動物馬的牙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

    采收和儲藏:宰殺后敲取牙齒,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馬屬草原動物,善奔馳,草食。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馬,體格高大,骨骼肌發(fā)達(dá),四肢強(qiáng)頸有力。體高1.27-1.60m,體重225-773kg。雌雄差異很大。馬頭面部狹長,耳小而尖,直立。鼻寬,眼大。從頭頂起沿頸背至肩胛,具有長毛即鬃毛。兩耳間垂向額部的長毛稱門鬃。身體余部皆被短而均勻的毛,毛部也有長的鬃毛。我國馬的品種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種,因品種不同,身體大小、毛色也有差異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歸經(jīng)

    心;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鎮(zhèn)驚熄風(fēng);解毒止痛。主小兒驚癇;疔瘡癰疽;齲齒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1-3g;或以水磨汁。外用:適量,燒灰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小兒馬癇。

    2.《本草拾遺》:燒作灰,唾和,緋帛貼丁腫上,根出。

    3.《日華子本草》:水磨(服)治驚癇。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