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木姜子葉

    《中藥大辭典》:木姜子葉拼音注音Mù Jiānɡ Zǐ Yè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樟科植物木姜子葉片

    功能主治

    《湖南藥物志》:"治痧癥,水腫,無名腫毒,雞屎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木姜子葉拼音注音Mù Jiānɡ Zǐ Yè英文名fruit of Pungent Litse, fruit of Fourflower Litse, fruit of chun Litse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tsea euosma W.W.Smith2.Litsea mollis Hemsl.[Litsea mollifolia Chun]3.Litsea pungens Hems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闊葉林中濕潤處。

    2.生于山坡灌叢中或常綠闊葉林緣或次生闊葉林中。

    3.生于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東部等地。

    3.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清香木姜子 落葉小喬木,高10m。幼枝有短柔毛;頂芽圓錐形,外被黃褐色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7-14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略圓,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粉綠色,被疏柔毛,中脈稍密。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常4個簇生于短枝上,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黃綠色或黃白色,橢圓形,長約2mm;能育雄蕊9,花絲有灰黃色柔毛,花藥4室,皆內(nèi)向瓣裂。果球形,直徑5-7mm,先端具小尖頭,成熟時黑色;果柄長4mm,果托不增大,有稀疏短柔毛。花期2-3月,果期9月。

    2.毛葉木姜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m。幼枝灰褐色,密被短柔毛,老時脫落;頂芽圓錐形,鱗片外面有柔毛。葉互生或聚生于枝頂;葉柄被白色柔毛;葉片長圓形橢圓形,長4-12cm,寬2-4.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僅中脈疏被柔毛,下面綠白色,密被白色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常2-3個簇生于短枝上;花單性雌雄異株,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黃色,寬倒卵形;能育雄蕊9,花絲有柔毛;退化雌蕊無。果球形,直徑約5mm,果托很小,成熟時藍黑色,果梗長5-8mm,有稀疏短柔毛?;ㄆ?-4月,果期9-10月。

    3.木姜子,落葉小喬木,高3-7m?;ㄖ氶L。葉簇聚于枝端,紙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0cm,初有絹絲狀短柔毛,后漸變?yōu)槠交?;葉柄有毛?;▎涡裕菩郛愔?;傘形花序,由8-12朵花組成,具短梗;花先于葉開放;總苞片表面有毛,早落;花黃色,花梗細小,長1-1.5cm,有絹絲狀粗毛;花被6,倒卵形;花藥4室,瓣裂,全內(nèi)向,花絲僅于基部有細毛;雌花較大,有粗毛。核果球形,藍黑色,直徑約7-10mm;果梗上部稍肥大?;ㄆ?-4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清香木姜子葉 卵狀披針形,長8-13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綠白色,有柔毛;羽狀脈在下面稍突出,側脈9-12對。質脆,易碎。氣芳香,味辛涼。

    (2)木姜子葉 長卵形至倒長卵形,長5-10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羽狀脈,側脈約5對。氣芳香,味辛涼。

    化學成分

    木姜子葉含揮發(fā)油。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行氣;健脾利濕;外用解毒。主腹痛腹脹;暑濕吐瀉;關節(jié)疼痛;水腫;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

    《湖南藥物志》:治痧癥,水腫,無名腫毒,雞屎癩。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i Jiě Mǎ Dōu Línɡ別名白金果欖、山總管、百解薯。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香港馬兜鈴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westlandiiHems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生......
  • 拼音注音Bǎi Zú Ténɡ別名神仙對坐草、石上蜈蚣、飛天蜈蚣、百足草、鐵斑鳩、巴巖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雞尾、細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英文名Creeping Pothos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
  • 《中國藥典》:百部拼音注音Bǎi Bù別名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英文名RADIX STEMONAE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 《中藥大辭典》:百部還魂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Hún別名還魂草(《廣西中藥志》),狗笠耳(《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藥志》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葉。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原形態(tài)蔓生草本,全株有腥味,光滑無毛。莖軟弱,......
  • 拼音注音Bǎi Lǐ Xiānɡ別名地椒、麝香草來源為唇形科百里香屬植物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T. mongolicus Ronn.]和地椒(興凱百里香)T. przewalskii (Komar.) Nakai,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