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線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金線草拼音注音Jīn Xiàn Cǎo別名

    毛蓼、山蓼、一串紅、鐵拳頭、紅花鐵菱角、蓼子七、雞心七、九龍盤

    來源

    蓼科金線草屬植物金線草Antenoron filiforme (Thunb.)Roberty et Vautier,以全草入藥。秋季采全草,割下莖葉,分別曬干備用。

    性味

    辛,涼。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祛瘀止痛。用于吐血,肺結(jié)核咯血,子宮出血,淋巴結(jié)結(jié)核,胃痛,痢疾,跌打損傷,骨折,風(fēng)濕痹痛,腰痛。

    用法用量

    0.5~1兩。

    備注

    (1)同屬植物短毛金線蓼Autenoron neofiliforme (Nakai)Hara功效類同。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金線草拼音注音Jīn Xiàn Cǎo別名

    重陽柳、蟹殼草(《花鏡》),毛蓼、白馬鞭(《植物名實圖考》),人字草、九盤龍(《廣西中藥志》),野蓼、一串紅(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貴州民間草藥》

    來源

    為蓼科植物金線草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林緣、路旁陰濕處。分布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莖橫走,粗壯,常扭曲。莖直立,節(jié)膨大。葉互生,橢圓形或長矩圓形,長6~15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均有長糙伏毛,散布棕色斑點;托葉鞘簡狀,抱莖,膜質(zhì),被毛.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小,紅色;苞片有睫毛;花被4裂,裂片廣卵形;雄蕊5;柱頭2歧,先端鉤狀。瘦果卵圓形,棕色,表面光滑?;ㄆ谇锛?。果期冬季。

    性味

    辛,溫。

    ①《廣西中藥志》:"辛澀,溫,有小毒。"

    ②《陜西草藥》:"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理氣止痛,止血,散瘀。治風(fēng)濕骨痛,胃痛,咳血,吐血,便血,血崩,經(jīng)期腹痛,產(chǎn)后血瘀腹痛,跌打損傷。

    ①《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止痛,健脾燥濕,散瘀消腫。治霍亂吐瀉,風(fēng)濕痛,癰腫瘰疬。"

    ②江西《草藥手冊》:"散瘀止血,解毒利氣。治吐血,咳血,下血,血崩。"

    ③《陜西草藥》:"收斂,止血,止痛。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兩。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經(jīng)期腹痛,產(chǎn)后瘀血腹痛:金線草一兩,甜酒一兩。加水同煎,紅糖沖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初期肺癆咳血:金線草莖葉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風(fēng)濕骨痛:人字草、白九里明各適量。煎水洗浴。(《廣西中藥志》)

    ④治皮膚糜爛瘡:金線草莖葉水煎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胃痛:金線草莖葉水煎服。(《陜西草藥》)

    備注

    同屬植物短毛金線草亦同供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金線草拼音注音Jīn Xiàn Cǎo別名

    重陽柳、蟹殼草、毛蓼、白馬鞭、人字草、九盤龍、毛血草、野蓼、一串紅、蓼子七、化血七、大蓼子、九節(jié)風(fēng)、大葉辣蓼、雞心七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金線草、短毛金線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tenoron filiforme(Thunb.) Roberty et Vautier[Polygonum filiforme Thunb.] 2.Antenoron neofiliforme (Nakai) Hara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緣、路旁陰濕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山西、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金線草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直立草本,高 50-100cm。根莖橫走,粗壯,扭曲。莖節(jié)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托葉鞘筒狀,抱莖,膜質(zhì);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5cm,寬3-6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長糙伏毛,散布棕色斑點。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紅色;苞片有睫毛;花被4裂;雄蕊5;柱頭2歧,先端鉤狀。瘦果卵圓形,棕色,表面光滑?;ㄆ谇锛?,果期冬季。

    2.本種與金線草的主要區(qū)別為:葉先端長漸尖,兩面有短糙伏毛。

    性狀

    性狀鑒別(1)金線草 根莖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條塊,長2-15cm,節(jié)部略膨大,表面紅褐色,有細縱皺紋,并具眾多根痕及須根,頂端有莖痕或莖殘基。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粉紅色,髓部色稍深。莖圓柱形,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有長糙伏毛。葉多卷曲,具柄;葉片展開后呈寬卵形或橢圓形,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成近圓形;托葉鞘膜質(zhì),簡狀,先端截形,有條紋,葉的兩面及托葉鞘均被長糙伏毛。氣微,味澀、微苦。

    (2)短毛金線草 莖枝無毛或疏生短伏毛;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長漸尖,略彎曲,有短糙伏毛;托葉鞘疏生短糙伏毛或近于無毛。

    顯微鑒別 金線草莖橫切面:韌皮纖維束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稀少,散見于木纖維中。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淀粉粒多單粒,圓形、長橢圓形、三角形,直徑3-8μm,臍點多在中心。草酸鈣簇晶直徑32-40μm。

    藥理作用

    具收澀、止瀉、抗微生物作用。

    性味

    辛;苦;性涼;小毒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主咳血;吐血;便血;血崩;泄瀉;痢疾;胃痛;經(jīng)期腹痛;產(chǎn)后血瘀腹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疒累)疬;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止痛,健脾燥濕,散瘀消腫。治霍亂吐瀉,風(fēng)濕痛,癰腫瘰疬。

    2.江西《草藥手冊》:散瘀止血,解毒利氣。治吐血,咳血,下血,血崩。

    3.《陜西草藥》:收斂,止血,止痛。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i Zú Ténɡ別名神仙對坐草、石上蜈蚣、飛天蜈蚣、百足草、鐵斑鳩、巴巖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雞尾、細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英文名Creeping Pothos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
  • 《中國藥典》:百部拼音注音Bǎi Bù別名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英文名RADIX STEMONAE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 《中藥大辭典》:百部還魂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Hún別名還魂草(《廣西中藥志》),狗笠耳(《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藥志》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葉。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原形態(tài)蔓生草本,全株有腥味,光滑無毛。莖軟弱,......
  • 拼音注音Bǎi Lǐ Xiānɡ別名地椒、麝香草來源為唇形科百里香屬植物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T. mongolicus Ronn.]和地椒(興凱百里香)T. przewalskii (Komar.) Nakai,以......
  • 來源杜鵑花科百里香葉杜鵑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以枝、葉入藥。生境分布甘肅、青海。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痰。主治慢性氣管炎,哮喘。用法用量鮮品2~3錢,水煎服。干品2兩,酒1斤,浸泡1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