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絲矮陀陀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金絲矮陀陀別名

    千年矮、三角咪

    來源

    黃楊科粉蕊黃楊屬植物粉蕊黃楊Pachysandra axillaris Fr anch.,以全株入藥。夏秋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3錢,水煎兌酒服;外用適量搗爛酒炒外敷。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金絲矮陀陀拼音注音Jīn Sī ǎi Tuó Tuó別名

    腋花三角味、粉蕊黃楊、草本葉上草、黃岑矮陀陀、千年矮、三角咪、奶近藥、山板凳、矮陀陀、金絲矮陀、白金三角咪、小清喉、破墻風(fē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黃楊科植物板凳果或光葉板凳果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Pachysandra axillaris Franch.[P.axillaris Franch.var.tricarpe Hayata]2.Pachysandra axillaris Franch.var.glaberrima(Hand.Mazz.)C.Y.Wu.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陰干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800-2500m的巖腳、溝邊、林下或灌叢中濕潤(rùn)處。

    2.生于山地林下陰濕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臺(tái)灣、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板凳果 常綠亞灌木,高30-50cm。下部匍匐,生須狀不定根,上部直立,上半部生葉,下半部裸出,僅有稀疏、脫落性小鱗片。根狀莖長(zhǎng),枝上被極勻細(xì)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zhǎng)2-4cm,被細(xì)毛;葉形狀不一,或?yàn)槁研?、橢圓狀卵形,較闊,基部淺心形、截形,或?yàn)殚L(zhǎng)圓形、卵狀長(zhǎng)圓形,較狹,基部圓形,一般長(zhǎng)5-8cm,寬3-5cm,先端急尖,邊緣中部以上有粗齒,中脈在葉面平坦,葉背凸出,葉背有極細(xì)的乳頭,密被細(xì)短柔毛?;▎涡?,雌雄同序,穗狀花序腋生,長(zhǎng)1-2cm,直立,未開放前往往下垂,花軸及苞片均被短柔毛;花白色或薔薇色;雄花5-10,無花梗,幾占花序軸全部;雌花1-3,生花序軸基部;雄花:苞片卵形;萼片橢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3mm;花藥長(zhǎng)橢圓形,受粉后向下弓曲,不育雌蕊短柱狀,先端膨大;雌花:連柄長(zhǎng)近4mm;萼片覆瓦狀排列,卵狀披針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2-3mm;無毛;花柱受粉后伸出花外甚長(zhǎng),上端旋卷。蒴果近球形,成熟時(shí)黃色或紅色,和宿存花柱各長(zhǎng)1cm?;ㄆ?-5月,果期9-10月。

    2.光葉板凳果 本變種與板凳果的區(qū)別在于:莖葉全部無毛。

    性狀

    性狀鑒別 (1)板凳果:本品莖枝呈圓柱形,上被極勻細(xì)的短柔毛。葉多皺縮,紙質(zhì),形狀不一,完整葉或?yàn)槁研?、橢圓狀卵形,較闊,基部淺心形,截形,或?yàn)殚L(zhǎng)圓形、卵狀長(zhǎng)圓形,較狹,基部圓形,一般長(zhǎng)5-8cm,寬3-5cm,先端急尖,中脈在葉面平坦,葉背凸出,葉背有極細(xì)的乳頭,密被勻細(xì)的短柔毛;葉柄長(zhǎng)2-4cm,具細(xì)短柔毛。氣微,味苦、微辛。

    (2)光葉板凳果:本品與板凳果相似,但莖、葉和葉柄均無毛。

    化學(xué)成分

    板凳果全株含矮陀陀甙(pachyaxioside)A、B,矮陀陀堿(axillarine)A-F,矮陀陀酯堿(pachysanax-imine)A,矮陀陀胺堿(pachyaximine)A、B,矮陀陀酰胺堿(axillaridine)A,粉蕊黃楊胺(pachysamine)A、B、G、H,螺粉蕊黃楊堿(spiropachysine)A、B,異螺粉蕊黃楊堿(isospiropachysine),表粉蕊黃楊胺(epipachysamine)B。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注意

    孕婦慎服。 《云南中草藥》:"忌豆類。"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肢體麻木;勞傷腰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酒炒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guó)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復(fù)方治瀉?。喊投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