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渣加哈梧(藏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苦苣苔科植物卷絲珊瑚苣苔的全草。7~8月采收。
生于山坡巖石旁。分布西藏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根莖肥厚粗短,表面黑褐色。葉于基部叢生,平臥;葉片卵形至菱形,肥厚肉質(zhì),先端急尖,基部漸狹,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密被棕色細(xì)長絲狀毛;葉柄寬薄,密被棕色長絲狀毛,長2.5~3厘米,寬2厘米。聚傘花序,頂生;花莖數(shù)枝由葉叢抽出,紫黑色,被棕色細(xì)絨毛;花冠圓柱狀鐘形,5裂,天藍(lán)色。蒴果。
甘苦,寒。
清熱解毒,強(qiáng)腎,止血。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治熱性腹瀉,陽痿早泄,月經(jīng)失調(diào),白帶過多。
內(nèi)服:煎湯,1~3錢。
石蓮花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卷畢珊瑚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 (Graib) Burtt [Didissandra kingiana Craib]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800-4600的山坡、林下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及云南、西藏等地。
卷絲珊瑚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葉全部基生,呈蓮座狀;葉柄寬,扁平,長達(dá)4.5cm,被銹色柔毛;葉片革質(zhì),鞭狀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圓形,長2-9cm,寬1.4-3cm,先端銳尖,稀鈍,基部楔形,邊緣具政治課細(xì)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銹色氈狀綿毛?;ㄝ?-6條,長6-11cm,密被銹色柔毛;聚傘花序有5-20花;花萼鐘狀,5淺裂,裂片長圓形,內(nèi)面無毛,具5脈;花冠筒,淡紫色或紫藍(lán)色,長10-14mm,上唇較短,2裂,下唇較長,3裂,內(nèi)面下唇一側(cè)具淡褐色髯毛和兩條深褐色斑紋,筒長8-12mm;雄蕊,花絲有時(shí)卷曲,花藥長圓形,花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1,著生于花冠基部1.2mm處;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柱頭頭狀,微凹。蒴果長圓形,長約2cm?;ㄆ?-8月。
腎;肝;大腸經(jīng)
味甘;苦;性寒
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泄瀉;折帶過多;烏頭中毒
內(nèi)服:煎湯,3-9g。
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渣加哈梧(藏名)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卷絲珊瑚苣苔的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巖石旁。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根莖肥厚粗短,表面黑褐色。葉于基部叢生,平臥;葉片卵形至菱形,肥厚肉質(zhì),先端急尖,基部漸狹,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密被棕色細(xì)長絲狀毛;葉柄寬薄,密被棕色長絲狀毛,長2.5~3厘米,寬2厘米。聚傘花序,頂生;花莖數(shù)枝由葉叢抽出,紫黑色,被棕色細(xì)絨毛;花冠圓柱狀鐘形,5裂,天藍(lán)色。蒴果。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強(qiáng)腎,止血。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治熱性腹瀉,陽痿早泄,月經(jīng)失調(diào),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卷絲苦苣苔拼音注音Juǎn Sī Kǔ Jù Tái別名石蓮花
英文名Herb of King Corallodiscus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卷畢珊瑚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 (Graib) Burtt [Didissandra kingiana Craib]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800-4600的山坡、林下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及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卷絲珊瑚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葉全部基生,呈蓮座狀;葉柄寬,扁平,長達(dá)4.5cm,被銹色柔毛;葉片革質(zhì),鞭狀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圓形,長2-9cm,寬1.4-3cm,先端銳尖,稀鈍,基部楔形,邊緣具政治課細(xì)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銹色氈狀綿毛?;ㄝ?-6條,長6-11cm,密被銹色柔毛;聚傘花序有5-20花;花萼鐘狀,5淺裂,裂片長圓形,內(nèi)面無毛,具5脈;花冠筒,淡紫色或紫藍(lán)色,長10-14mm,上唇較短,2裂,下唇較長,3裂,內(nèi)面下唇一側(cè)具淡褐色髯毛和兩條深褐色斑紋,筒長8-12mm;雄蕊,花絲有時(shí)卷曲,花藥長圓形,花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1,著生于花冠基部1.2mm處;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柱頭頭狀,微凹。蒴果長圓形,長約2cm?;ㄆ?-8月。
歸經(jīng)腎;肝;大腸經(jīng)
性味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泄瀉;折帶過多;烏頭中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臨床應(yīng)用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