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花蒿

    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Hāo別名

    臭蒿、草蒿(《日華子本草》),香絲草、酒餅草(《廣州植物志》),馬尿蒿、苦蒿(《貴州民間方藥集》),黃香蒿、黃蒿、野筒蒿(《江蘇植藥志》),雞虱草(《江西草藥》),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全草。秋季割取,曬干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荒野、山坡、路邊及河岸邊。分布幾遍及全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全體近于無毛。莖直立,圓柱形,表面具有縱淺槽,幼時(shí)綠色,老時(shí)變?yōu)榭蔹S色;下部木質(zhì)化,上部多分枝。莖葉互生;3回羽狀細(xì)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葉軸兩側(cè)有狹翅,莖上部的葉,向上漸小,分裂更細(xì)。頭狀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葉片的圓錐花序,幾密布在全植物體上部;每一頭狀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線形苞片;總苞平滑無毛,苞片2~3層,背面中央部分為綠色,邊緣呈淡黃色,膜質(zhì)狀而透明;花托矩圓形,花均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僅有雌蕊1枚;中央為兩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藥合生,花絲細(xì)短,著生于花冠管內(nèi)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絲狀,柱頭2裂,呈叉狀。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縱條紋。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性狀

    干燥全草,長約60~100厘米。莖圓柱形,表面淺棕色或灰棕色,有縱向棱線,質(zhì)硬,折斷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數(shù)葉片,質(zhì)脆,易碎裂。帶果穗或花序的枝,葉片多已脫落,花序僅殘存小球狀棕黃色的苞片,如魚子,質(zhì)脆易碎。有特異香氣,味苦,有清涼感。以色黃綠、氣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風(fēng)干植物含水分9.7,乙醚可溶物5.6,水可溶物26.6,乙醇可溶物0.8,半纖維素11.6,纖維素8.5,木質(zhì)素9.6,蛋白質(zhì)9.3,灰分10.1,鞣質(zhì)類2.4%。

    風(fēng)干植物經(jīng)水汽蒸餾,得帶微綠有佳香的精油0.18%。精油含率以開花期為最高,新鮮植物比久藏植物含率高。精油成分中含酮類物質(zhì)44.97%,其中主為蛔蒿酮21%,l-樟腦13%,1,8-桉葉素13%,乙酸蛔蒿醇酯4%,蒎烯1%;另有報(bào)道含蒎烯、莰烯、1,8-桉葉素、畢澄茄烯或杜松油烯、石竹烯、某些倍半萜醇、枯醛、酮類、苯酚、丁酸、己醛、乙酸芐酯、d-2-甲基丁酸芐酯、石竹烯氧化物、廿五烷等。

    地上部分含東莨菪素及東茛菪甙。

    從印度產(chǎn)的黃花蒿,曾分離出假山道年和K-山道年。

    性味

    ①《綱目》:"辛苦,涼,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瘧,驅(qū)風(fēng)止癢。治傷暑,瘧疾。潮熱,小兒驚風(fēng),熱瀉,惡瘡疥癬。

    ①《綱目》:"治小兒風(fēng)寒驚熱。"

    ②《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生葉汁:涂惡瘡疥癬及毒蟲咬傷。"

    ③《南京民間藥草》:"清熱。"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瘡腫,治蛇傷。"

    ⑤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解熱健胃,驅(qū)風(fēng)止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結(jié)核潮熱,盜汗,消化不良:黃花蒿二至四錢。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暑熱發(fā)痧,胸悶腹痛:鮮黃花蒿嫩葉五錢至一兩或種子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瘧疾,間歇熱:黃花蒿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④治小兒熱瀉:黃花蒿、鳳尾草、馬齒莧各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⑤治流火(淋巴管炎):黃花蒿、牡荊葉各二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⑥治疥癬,皮膚濕癢:黃花蒿煎水洗。(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蛇咬傷:新鮮苦蒿一兩,搗爛,外敷傷口。(《貴州民間方藥集》)

    備注

    本品目前在全國大部地區(qū)均作青蒿使用。參見"青蒿"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氏蒿拼音注音ā Shì Hāo來源菊科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胃。主治肺炎,胃炎,喉炎,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用法用量配方用,......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育魏實(shí)拼音注音ā Yù Wèi Shí來源傘形科阿育魏實(shí)Trachyspermum ammi (L.) Sprague,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新疆。性味辛、苦,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理氣開胃,止痛。主治風(fēng)濕疼痛,胃寒腹痛......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里紅拼音注音ā Lǐ Hónɡ別名落葉松茸來源真菌類多孔菌科層孔菌屬苦白蹄Fomes officinalis (Vill. ex Fr.) Ames,以子實(shí)體入藥。夏秋采,除去粗皮曬干或搓碎。性味甘、苦,溫。功能主治溫......
  • 《中國藥典》:阿魏拼音注音ā Wèi別名臭阿魏、細(xì)葉阿魏英文名RESINA FERULAE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 或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 M. ......
  • 拼音注音ā Wèi Cè ěr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菌阿魏側(cè)耳的子實(shí)體。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采收和儲(chǔ)藏:采收子實(shí)體,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阿魏的根基部分。資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