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皮果核

    《中藥大辭典》:黃皮果核拼音注音Huánɡ Pí Guǒ Hé別名

    黃皮核(《嶺南采藥錄》)。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黃皮種子。夏、秋間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干燥的種子呈扁平卵圓形,長11~14毫米,寬8~9毫米,厚3~4毫米;先端略尖而稍彎向一側(cè),基部圓鈍,基部1/3呈棕色,較甲滑,上部2/3呈棕黃色,具不規(guī)則的皺紋;種臍位于先端,近橢圓形;合點(diǎn)位于基部,與種臍同一側(cè)面;種脊略突起,自種臍通向合點(diǎn);種皮薄而脆,往往破碎脫落;子葉二枚,土黃色,肥厚,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較平;胚極小,無胚乳。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油量53.21%。

    性味

    ①《廣西中藥志》:"味辛微苦,性溫,無毒。"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苦辛,微溫。"

    功能主治

    理氣,散結(jié),止痛,解毒。治胃痛,疝氣,瘡癤。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疝氣。"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胃痛,外敷治蛇傷。"

    ③《廣西中藥志》:"行氣,淌滯,散結(jié)。治食滯胃痛,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胃痛,腹部痙攣性疼痛:黃皮果核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②治小兒頭上瘡癤:黃皮果核,水磨涂。(《本草求原》)

    ③治百足咬傷:黃皮核,搗爛敷之。(《嶺南采藥錄》)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皮果核拼音注音Huánɡ Pí Guǒ Hé別名

    黃皮核。

    英文名Seed of Chinese Wampee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儲(chǔ)藏:7-9月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剝?nèi)》N子,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黃皮 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12m。幼枝、花軸、葉軸、葉柄及嫩葉下面脈上均有集生成簇的叢狀短毛及長毛,有香味。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柄長4-8mm;小葉片5-13,頂端1枚最大,向下逐漸變小,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13cm,寬2.5-6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不對(duì)稱,邊淺波狀或具淺鈍齒。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枝擴(kuò)展,多花;萼片5,廣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長不超過5mm,開放時(shí)反展;雄蕊10,長短互間;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漿果球形、扁圓形,長1.2-3cm,淡黃色至暗黃色,密被毛。種子綠色?;ㄆ?-5月,果期7-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呈扁卵圓形,長1.1-1.6cm,寬8-9mm,厚3-4mm,表面較光滑,基部1/3呈棕色,較平坦,上部2/3呈棕黃色,具不規(guī)則皺紋。種臍位于頂端略尖而稍彎向一側(cè),近橢圓形,合點(diǎn)位于圓端,與種臍同一側(cè)面。種脊略突起,向種臍通向合點(diǎn)。種皮薄而脆,多破碎脫落。子葉2,土黃色,肥厚。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辛、微苦。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油量53.12%。

    歸經(jīng)

    肺;胃;肝經(jīng)

    性味

    味辛;微苦;微溫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解毒散結(jié)。主食滯胃痛;氣滯脘腹疼痛;疝痛;睪丸腫痛;痛經(jīng);小兒頭瘡;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搗爛敷。

    復(fù)方

    ①治胃痛,腹部痙攣性疼痛: 黃皮果核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②治小兒頭上瘡癤: 黃皮果核,水磨涂。(《本草求原》)③治百足咬傷:黃皮核,搗爛敷之。(《嶺南采藥錄》)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疝氣。

    2.《南寧市藥物志》:治胃痛,外敷治蛇傷。

    3.《廣西中藥志》:行氣,消滯,散結(jié)。治食滯胃痛,睪丸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詩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皮或嫩葉。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
  • 拼音注音Cì Y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采收和儲(chǔ)......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shí)?!?.《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笨梢姡?.....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化學(xué)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