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粉

    《中國藥典》:紅粉英文名HYDRARGYRI OXYDUM RUBRUM來源

    本品為紅氧化汞(HgO)

    性狀

    本品為橙紅色片狀或粉狀結(jié)晶,片狀的一面光滑略具光澤,另一面較粗糙。粉末橙色。質(zhì)硬,性脆;無臭;遇光顏色逐漸變深。

    貯藏

    置干燥處,遮光,密閉。

    鑒別

    取本品0.5g,加水10ml,攪勻,緩緩滴加適量的鹽酸溶解,溶液顯汞鹽(附錄Ⅳ)的鑒別反應(yīng)。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0.2g,精密稱定,加稀硝酸25ml溶解后,加水80ml與硫酸鐵銨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銨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銨滴定液(0.1mol/L)相當(dāng)于10.83mg的氧化汞(HgO)。

    本品含氧化汞(HgO) 不得少于99.0%。

    性味

    辛,熱;有大毒。

    注意

    本品有毒,只可外用,不可內(nèi)服。外用亦不宜久用。

    功能主治

    撥毒,除膿,去腐,生肌。用于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惡瘡,肉暗紫黑,腐肉不去,竇道瘺管,膿水淋漓,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極細(xì)粉單用或與其他藥味配成散劑或制成藥捻。

    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紅粉拼音注音Hónɡ Fěn別名

    靈藥、三白丹、三仙散、小升丹、三仙丹、升丹、紅升、小紅升、升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由水銀、硝石、白礬或由水銀和硝酸煉制而成的紅色氧化汞。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藏:置干燥處,遮光,密閉。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于河北、天津、湖北武漢、湖南湘潭、江蘇鎮(zhèn)江;其他地區(qū)亦可制造。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片狀或粉狀結(jié)晶;橙紅色。片狀的一面光滑,略具光澤;另一面較粗糙,似附一層粉末,無光澤。粉末橙色。體重,質(zhì)硬脆,片狀者易折斷,斷面粗糙,常散有稀疏小細(xì)孔。無臭。遇光顏色逐漸變深。以片狀、色橙紅、有光澤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粒徑0.005mm者,呈半自形或他形晶,可見有正三角形閃光晶體(示假等軸狀);暗紅色;正高突起。粒徑≤0.5mm者,以半自形晶為主,可見有正方形閃光晶體,帶亮黃的紅色,看不到解理,似為另一類型轉(zhuǎn)化物。部分顆粒見有假六方生長環(huán)的晶體;呈短柱狀、六方板狀,似有三組解理(理想晶為互垂直的兩組);呈異常干涉色,不全消光。

    品質(zhì)標(biāo)志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guī)定:本品含氧化汞(HgO)不得少于99.0%。

    (2)雜質(zhì)含量限制 亞汞化合物:取本品0.5g,加稀鹽酸25ml,溶解后溶液只許顯微濁。

    氯化物:取本品0.5g,加水適量與硝酸3ml,溶解后,加水稀釋使至約40ml,依《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附錄Ⅸ C)方法檢查。如顯渾濁,與標(biāo)準(zhǔn)氯化鈉溶液3ml制成的對照液比較,不得更濃(0.006%)。

    化學(xué)成分

    主要含氧化汞(HgO),另含硝酸汞[Hg(NO3)2]等。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紅粉濃度6×l0(-5)在體外對常見化膿性細(xì)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很強(qiáng)的殺菌作用,其殺菌效力比石炭酸大100倍以上。但由于紅粉的配伍及煉制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藥物成分、殺菌力和療效上也有差別。

    2.促進(jìn)創(chuàng)口愈合:術(shù)后切口感染,創(chuàng)面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拭干凈,撒上一層薄薄的紅粉,以滅菌敷料覆蓋。待膿液減少,肉芽新生時,改用生理鹽水紗條。與單純使用利凡諾紗條的手術(shù)切口感染病例作比較,創(chuàng)口提前愈合,療效有顯著差異。

    3.體內(nèi)過程:切掉大白鼠全層皮膚的2cm×2cm創(chuàng)面上撒布紅粉干粉4小時后,血、腦、肝、腎等組織含汞量明顯升高,內(nèi)臟組織的含汞量隨給藥劑量增加而遞增,以腎含汞量最多,其次為肝、血、腦。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4.毒性:紅粉混懸液小鼠灌胃半數(shù)致死量為120.98±1.71mg/kg,屬中等毒性藥物。另有報告小鼠灌服氧化汞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2mg/kg,大鼠為18mg/kg。粗制氧化汞對人的致死量為1-1.5g,氧化汞人致死量為0.1-0.7g。

    炮制

    原品入藥。用時置乳缽內(nèi),加水少許,飛至極細(xì),曬干,碾細(xì)。

    飲片性狀:為橙紅色片狀結(jié)晶或極細(xì)粉末,其余參見“藥材鑒別”項。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遮光,密閉,專庫保存。遇強(qiáng)光及高熱則變黑色,成劇毒品。

    鑒別

    取本品0.5g,加水10ml,攪勻,緩緩滴加適量的鹽酸溶解后,溶液照下述方法試驗:(1)取溶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呈堿性時),即生成黃色沉淀。(檢查汞鹽)(2)取溶液1ml,調(diào)至中性,加碘化鉀試液,即生成猩紅色沉淀,能在過量的碘化鉀試液中溶解;再以氫氧化鈉試液堿化,加銨鹽即生成紅棕色的沉淀。(檢查汞鹽)(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2.96(10),2.83(6),2.76(8),2.40(4),1.81(3),1.76(1),1.63(2),1.49(2),1.48(2)。

    性味

    辛;熱;有大毒

    注意

    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谘鄹浇叭轭^臍中等部位不宜用。瘡面過大時亦不宜用,以防中毒。撒于瘡面,須薄勻,否則引起疼痛?!动兛凭V要》:“濕瘡有水無膿及頑癥惡肉不脫,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韌,久潰敗瘍,則別有應(yīng)用藥末,非此可愈。凡潰瘍近口近目處弗用,乳頭臍中、陰下疳弗用。”

    功能主治

    拔毒提膿;祛腐生?。辉餄駳⑾x。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癭瘤瘰疬;一切惡瘡肉暗紫黑;瘡口堅硬;腐肉不去;竇道瘺管;膿水淋滔;久不收口;濕瘡;疥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極細(xì)末,單用,或與其他藥配成散劑,或制成藥捻插入瘡口。

    復(fù)方

    本品呈橙紅色粉末或片狀物,故名。

    臨床應(yīng)用

    1.九一散:石膏(煅)900g,紅粉(水飛)100g。以上二味,分別研成極細(xì)粉,配研,過絹篩(不得用金屬篩),混勻,即得。本品為淺橙色或淺粉紅色細(xì)膩粉末。用硫氰酸銨液(0.1mol/L)滴定,含紅粉按HgO計算,應(yīng)為9.0%-11.0%。功能提膿,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瘡瘍癰疽潰后,膿腐未盡,或已漸生新肉的瘡口。外用。取本品適量均勻地撒在患處,對深部瘡口及瘺管,可用含本品的紙捻插入,瘡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蓋貼。每日換藥1次,或遵醫(yī)囑。凡肌薄無肉處不能化膿,或僅有稠水者忌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2.九一提毒散:石膏(煅)90g,紅粉(水飛)10g,冰片5g。以上三味,分別研成極細(xì)粉,紅粉與石膏配研,混勻。再與冰片配研,過篩,混勻,即得。本品為粉紅色粉末;有冰片香氣,味辛涼。取本品少許進(jìn)行升華,升華物呈無色片狀晶體;本品加水振搖后,在試管底部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加稀鹽酸溶解,加氫氧化鈉試液生成黃色沉淀;本品加稀鹽酸溶解,用氨水調(diào)至中性或堿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產(chǎn)生白色沉淀。功能化腐生肌。用于瘡癤腫痛,流膿流水,瘡面潰爛,久不收口。外用,撤于患處。凡肌薄無肉處不能化膿或僅有稠水者忌用。(《遼寧省藥品標(biāo)準(zhǔn)》1987年)3.提膿散:紅粉600g,冰片20g,輕粉200g。以上三味,輕粉與紅粉粉碎成極細(xì)粉;將冰片研細(xì),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本品為棕黃色的粉末;具冰片的香氣。取本品加稀鹽酸振搖使紅粉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的鑒別反應(yīng);另取本品加無水碳酸鈉,混合后,置干燥試管中,加熱,即分解析出金屬汞凝聚在試管壁上,管中遺留的殘渣加稀硝酸溶解后,濾過,濾液滴加硝酸銀試液,即發(fā)生乳白色凝乳狀沉淀;本品以容量沉淀法測定含紅粉按HgO計算,應(yīng)為68.5%-75.0%。功能提膿、化腐、生肌。用于癰疽瘡瘍,腫毒潰爛,久不收口。外用適量,撒布患處。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湖北省藥品標(biāo)準(zhǔn)》1980年)4.外用紅汞藥:凈紅粉1000g,冰片300g,麝香15g,銀珠20g。取上藥混合研細(xì),過篩,即得。用于瘡瘍潰后,堅硬紫黑。外用,洗凈瘡口,視患處大小,酌藥量,薄撒貼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各家論述

    1.論紅粉用陳久者良: 趙濂:“三仙丹,新者性燥,用于提膿散內(nèi),則有痛蝕肌之虞;用于長肉方中則無毒盡肌生之效。須得陳去三十年者,燥性轉(zhuǎn)平,始堪入藥。”(《醫(yī)門補(bǔ)要》)2.論紅粉用后痛與不痛,在于煉制得法,研必極細(xì),不可重用:張山雷:“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極細(xì),用時止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止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痛矣。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薄盎鸷虿患?,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制者則不痛,此必有故?!?《瘍科綱要》)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鶴藤根拼音注音Bái Hè Ténɡ Gēn別名白膏藥根。出處《本草求原》性味澀甘,平。功能主治寬筋壯骨,浸酒用。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鶴藤根拼音注音Bái Hè Ténɡ Gēn別名白膏藥根英文名Root o......
  • 拼音注音Bái Lónɡ Tou出處《南京民間藥草》來源為菊科植物山萵苣的根。春、夏采。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河南。原形態(tài)原植物詳“山萵苣“條。性狀幼苗時,根呈塊狀,簇生。卵圓形,肉質(zhì),表面黃褐色,平滑;老時伸延呈圓錐形而細(xì)長,側(cè)生支根。纖細(xì),干......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龍穿彩別名白龍串彩、白龍蒼、白龍昌菜、白花益母草、膿瘡草來源唇形科盤澤草屬植物白龍穿彩Panzeria alashanica Kupr.,以全草入藥。夏季花未開或初開時割取全草,曬干。性味辛、微苦,平。注意孕婦及無瘀者......
  • 《中藥大辭典》:百兩金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別名八爪龍、八爪金龍(《草木便方》),開喉劍、葉下藏珠、狀元紅(《天寶本草》),山豆根、鐵雨傘、真珠涼傘(《福建中草藥》),野猴棗、珍珠傘(江西《草藥手冊》)。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紫......
  • 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 Yè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百兩金的葉片?;瘜W(xué)成分莖、葉含紫金牛酸、巖白菜素。性味《福建中草藥》:“微咸,涼。“功能主治《分類草藥性》:“包損傷,涂諸瘡,通淋?!罢洝吨兴幋筠o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