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毛走馬胎

    《中藥大辭典》:紅毛走馬胎拼音注音Hónɡ Máo Zǒu Mǎ Tāi別名

    毛膏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紅膽(《貴州植藥調(diào)查》),紅毛針、毛羅傘、老虎舌、鋪地氈、紅氈草(《廣西藥植名錄》),虎舌紅、山豬怕、紅氈毯(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紅毛過江、毛涼傘(《廣西中草藥》),紅毛氈、紅八棗、矮朵朵、肉八棗、紅八爪(《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紫金牛科植物乳毛紫金牛全株。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山地、山谷林下。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

    原形態(tài)

    小灌木,高15~25厘米。莖直立或斜升,不分枝,上端密生多細(xì)胞長毛。葉集生于頂上;倒卵形或橢圓狀長橢圓形,長6~13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緣有稀疏波狀圓齒,上下面有無數(shù)黑色腺體,突出為乳頭狀,其上各生一棕色多細(xì)胞長毛,側(cè)脈11對,不明顯;葉柄長8~10毫米,密被棕色毛?;ㄝS近頂生,長4~8厘米,末梢著生近傘形花序,花序密被棕色多細(xì)胞長毛;花4~5朵,總苞葉1~2片;花梗長8~12毫米,苞片披針形;萼狹仄,長5毫米,有毛;花冠紅色,裂片卵形或披針形,長6毫米,尖頭。漿果狀核果,球形?;ㄆ?月。

    性味

    苦辛,涼。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辛澀微甘。"

    ②《廣西中草藥》:"味苦辛,性涼。"

    ③《云南中草藥選》:"苦微辛,涼。"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活血和瘀。治痢疾,肝炎,膽囊炎,風(fēng)濕,跌打勞傷,咳血,吐血,婦女痛經(jīng),血崩,小兒疳積,瘡癤癰腫疼痛。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為鎮(zhèn)痙藥,能除風(fēng)寒濕氣,治頑痹和腳膝不仁。"

    ②《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清涼,解熱,活血,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痢疾,黃疸,吐血,婦女血崩,疳積,喉頭炎,癰瘡,跌打內(nèi)傷,風(fēng)濕。"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治肺病咯血,外傷吐血,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小兒疳積。"

    ④《云南中草藥選》:"治膽囊炎,肝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酒。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寒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紅毛走馬胎一兩,石鳳丹一兩,靈仙根一兩,枳椇子五錢,大風(fēng)藤五錢,猴骨一兩,紅活麻三錢,紅牛膝四錢,用酒泡服。每日晚間服半杯。(《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②治產(chǎn)后心悸、虛弱:紅膽、玉竹各五錢。燉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虛勞咳嗽:紅膽、淫羊藿各五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外傷出血,跌打勞傷:紅毛氈一兩,泡酒一斤,七日后服。每次10毫升,日服三次。(《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毛走馬胎拼音注音Hónɡ Máo Zǒu Mǎ Tāi別名

    毛青杠、紅膽、紅毛針、毛羅傘、老虎舌、鋪地氈、紅氈草、毛虎舌、山豬怕、紅氈毯、紅毛過江、毛涼傘、紅毛氈、紅八爪、矮朵朵

    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锘⑸嗉t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mamillata Hance [Tinusmamillata O.Kuntz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600m的山谷、山坡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矮小灌木,直立莖高不超過15cm。具匍匐的木質(zhì)根莖,幼時密被銹色卷曲長柔毛。葉互生或簇生于頂端;葉柄長5-15mm,或幾無,被毛;葉片堅紙質(zhì),倒卵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疏圓齒,邊緣腺點藏于毛中,兩面綠色或暗紫紅色,被銹色或有時為紫紅色糙伏毛,毛基部隆起如小瘤,具腺點,以背面尤為明顯。傘形花序,單1,著生于側(cè)生特殊花枝頂端,近頂端常有葉1-2片;花梗長4-8mm,被毛;萼片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與花瓣等長或略短,具腺點,兩面被長柔毛或里面近無毛;花瓣粉紅色,稀近白色,卵形,長5-7mm,具腺點;雄蕊與花瓣近等長,花藥披針形,背部通常具腺點;雌蕊與花瓣等長,子房球形,有毛或幾無毛。果球形,直徑約6mm,鮮紅色,多少具腺點,幾無毛或被柔毛?;ㄆ?-7月,果期11月至翌年1月,有時達(dá)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直徑約3mm,褐紅色,木質(zhì)。幼枝被銹色長柔毛,老枝幾無毛。葉多生于莖中上部,近簇狀,葉片展平后呈橢圓形或倒卵形,上下兩面有黑色腺點和褐色長柔毛,邊緣稍具圓齒;葉柄密被毛。有時具花序或球形果實。

    校質(zhì)稍韌,葉紙質(zhì)。氣弱,味淡,略苦、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細(xì)胞數(shù)列。皮層寬廣,有離生分泌腔散生;內(nèi)皮層細(xì)胞凱氏帶明顯。韌皮部狹窄,木質(zhì)部導(dǎo)管多單列徑向排列。髓部約占橫切面的1/3,散有分泌腔。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鈣簇晶。(圖2)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各1列。柵欄細(xì)胞1列,通過中脈,海綿組織細(xì)胞排列疏松。中脈上面平坦,下面凸出,下表皮內(nèi)側(cè)有厚角組織。

    維管束外韌型,排列成“U”字形,周圍有纖維群。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偶見方晶。

    性味

    苦;辛;性涼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刮濕;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主風(fēng)濕痹痛;黃疽;痢疾;咳血;吐血;便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惡露不盡;跌打損傷;乳痛;療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為鎮(zhèn)痙藥,能除風(fēng)寒濕氣,治頑痹和腳膝不仁。

    2.《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清涼,解熱,活血,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痢疾,黃疸,吐血,婦女血崩,疳積,喉頭炎,癰瘡,跌打內(nèi)傷,風(fēng)濕。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治肺病咯血,外傷吐血,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小兒疳積。

    4.《云南中草藥選》:治膽囊炎,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Niǔ Huò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阿爾泰扭藿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phanthus krylovii Lipsky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alta......
  • 《中藥大辭典》:阿爾泰紫菀拼音注音ā ěr Tài Zǐ Wǎn出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阿爾泰狗娃花的花或全草。 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干。生境分布生山坡、路旁。分布新疆、內(nèi)蒙古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體被短毛。......
  • 拼音注音ā Yuè Hún Zǐ別名胡棒子、無名子。出處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云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薄毒V目》亦錄著,引《海藥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氏蒿拼音注音ā Shì Hāo來源菊科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胃。主治肺炎,胃炎,喉炎,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用法用量配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