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海豘魚

    拼音注音Hǎi Tún Yú別名

    海狶(《臨海異物志》)。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海豚科動物海豚皮下脂肪。

    生境分布

    群棲于海中,性很活潑。我國東海、南海一帶均有。

    原形態(tài)

    海豚(《綱目》)

    體長2~2.4米,肥滿呈圓錐形。頭部較小,吻長而突出,如喙?fàn)?,嘴與額交界處有V字形溝線相隔。上下頜各有齒94~100枚,齒末端尖銳,稍向后曲。耳孔極小。鼻孔1個,生于頭頂部,邊緣有瓣狀膜,能自動開合。眼小,有黑圈。背部中央有脊鰭,前肢鰭狀,形尖而狹;無后吱。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葉,成半月形鰭狀。頭部和軀體背面及兩側(cè)呈蒼黑色,腹部白色。

    化學(xué)成分

    肉占全身重量的38%,它含水分73%,蛋白質(zhì)23.5%,脂肪1.5%,灰分1.8%。肉中的肌紅蛋白的N端氨基酸為甘氨酸。按含鐵率計算分子量為185560。

    脂肪因身體部位不同,所得油脂的性質(zhì)及組成也不相同。油脂的特點在于含異戊酸,它和其它脂肪酸組成混合甘油酯,而三異戊酸甘油酯則不存在。其總脂肪酸組成如下:飽和脂酸-異戊酸:皮下脂肪3.2,頭部脂肪13.9;月桂酸:皮下脂肪1.0,頭部脂肪2.4;肉豆蔻酸:皮下脂肪7.2,頭部脂肪12.5;棕櫚酸:皮下脂肪8.6,頭部脂肪11.6;硬脂酸:皮下脂肪0.8,頭部脂肪0.4。不飽和脂酸-十四碳烯酸:皮下脂肪4.7,頭部脂肪2.7;十六碳烯酸:皮下脂肪25.9,頭部脂肪25.4;C18酸群:皮下脂肪24.1,頭部脂肪15.8;C20酸群:皮下脂肪18.6,頭部脂肪12.7;C22酸群:皮下脂肪5.9,頭部脂肪2.6。

    皮下脂肪,含高級醇2~3%,與脂肪酸化合成酯。

    無論老幼海豚,其皮下脂肪中的維生素A含率都足與鱈魚肝油相匹敵。

    性味

    《本草拾遺》:"味咸,無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肉,主瘴瘧,作脯食之,皮中脂,摩惡瘡、疥癬、痔瘺。"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葉。生境分布生長于沼澤處,為水稻田中雜草之一。分布遍及全國溫暖地區(qū)。原形態(tài)稗(《左傳》)。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稈直立或廣展。葉片扁平,線......
  •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舂去殼,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溝邊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黃毛草(《廣州植物志》),墻頭竹、貓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間草藥》),金絲茅《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閩東本草》),貓毛草(《廣東中......
  • 《中藥大辭典》: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賊(《分類草藥性》),節(jié)節(jié)菜、接骨草(《福建民間草藥》),鎖眉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骨草(《湖南藥物志》),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漆娘舅、鳥榕、雀榕來源??乒P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漆瘡,鵝兒瘡、乳腺炎。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