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海蟹殼

    拼音注音Hǎi Xiè Ké來源

    藥材基源:為梭子蟹科動物三疣梭子蟹的甲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

    采收和儲藏:加工或食用時,揀取外殼,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活于水深10-30m的泥沙質(zhì)海底,喜食動物尸體、小魚蝦及海藻等,4-7月初為產(chǎn)卵季節(jié),這是我國產(chǎn)量最大的食用蟹。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黃海、東海較多。

    原形態(tài)

    三疣梭子蟹,頭胸甲呈梭形,一般長約82mm,寬150mm左右。稍隆起,表面具分散細(xì)顆粒,胃區(qū)有橫行顆粒線1條,左、右鰓區(qū)各有1條。有疣狀突起3個,中胃區(qū)1人,心區(qū)2個較小。額部平,分為2個銳齒,較眼窩背緣的內(nèi)齒略??;眼窩背緣的外齒及腹緣的內(nèi)齒均大而尖??谏霞孤冻鲈趦深~齒間。前側(cè)緣包括外眼窩共9枚,末齒特別長大相對呈梭狀。螯足發(fā)達(dá),長節(jié)棱柱狀,前緣具4銳刺,腕節(jié)內(nèi)外末緣名具1刺,掌節(jié)在雄體甚長,背面兩隆脊的前端各具1刺,外基角具1刺,兩指節(jié)內(nèi)緣均具鈍齒。第4對步足呈槳狀,腕節(jié)短寬,前節(jié)與指節(jié)扁平,各節(jié)邊緣均具短毛。雄體藍(lán)綠色,雌體深紫色。

    性味

    味咸;性涼

    功能主治

    消食化滯;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飲食積滯;跌傷瘀痛;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原形態(tài)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
  •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藥大辭典》:矮腳龍膽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原形態(tài)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shù)......
  •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zhèn)草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