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和血丹

    《中藥大辭典》:和血丹拼音注音Hé Xuè Dān別名

    胡枝子(《植物名實圖考》),大葉烏梢、大葉馬料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葉胡枝子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及林緣草叢中。分布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1~3米。莖枝具棱及翅,密被白色絨毛。3出復葉;總?cè)~柄長2~8厘米;小葉片廣倒卵形、卵圓形,長4.5~7厘米,寬3~5厘米,側(cè)生小葉較小,先端圓或微缺,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及葉柄初時均密被絹狀毛,后漸脫落??偁罨ㄐ?,在枝端成圓錐花序,均被絹狀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5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淡青紫色,長約1厘米,旗瓣與龍骨瓣等長,翼瓣較短;雄蕊10,2束;雌蕊1。莢果倒卵狀橢圓形,長約1厘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功能主治

    《植物名實圖考》:"破血。"

    復方

    治悶痧(頭暈目花,或頭痛沉重,汗不發(fā),上身酸麻):和血丹葉或根一兩,檵木葉五至六錢,茅根四至五錢,紫蘇一兩,煨熟去皮的老姜數(shù)錢。水煎加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和血丹拼音注音Hé Xuè Dān別名

    胡枝子、大葉烏梢、大葉馬料梢、山苜蓿、夜關(guān)門、羊罩機、山豆根。

    英文名Root of Dadvid Bushclover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葉胡枝子的帶根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旱的向陽山坡、路邊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大葉胡枝子 落葉灌木,高達2-3m。枝條密被柔毛,老技有翅,幼枝具援。葉互生,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較大,側(cè)生小葉較小,長3.5-9cm,寬2.5-6.5cm,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圓形,兩面密被黃色絹毛?;芗啥炭偁罨ㄐ颍干?,枝梢部呈圓錐花序;小苞片卵形,每苞腋內(nèi)著生2朵花;花萼鐘形,萼齒5深裂,裂片比萼簡長,披針形,有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旗瓣多為長形,長約1.2cm,翼瓣短,暗紫色,龍骨瓣超出翼瓣之外,呈小舟狀;雄蕊10,二體;花柱山彎,柱頭小。莢果倒卵形,長0.8-1cm,密生絹毛。種子橢圓形,扁平?;ㄆ?-9月,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枝具棱及翅,密被白色絨毛。三出復葉,多皺縮,總?cè)~柄長2-8cm;完整小葉廣倒卵形,卵圓形,長3.5-9cm,寬2.5-6.5cm,側(cè)生小葉較??;葉端圓或微缺,葉基圓形,全緣,上面黃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及葉柄均密被黃白色絹狀毛??偁罨ㄐ蛞干?,花枝密被柔毛,花萼闊鐘狀,花冠暗紫色。莢果倒卵形,長8mm,密生絹毛。氣微,味談。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或多角形,其細胞大小差異較大,垂周壁均波狀彎曲。下表皮密布平軸式氣孔,副衛(wèi)細胞。2個;上、下表皮均具非腺毛,下表皮尤多,非腺毛2-3細胞,長166-855μm,直徑12-18μm,壁疣明顯,頂端細長漸生,基部多彎曲,有l(wèi)-2個短細胞,毛痕類圓形。葉脈處可見縱向整齊排列的草酸鈣方晶,直徑12-18μm,形成晶鞘纖維。

    化學成分

    根皮含胡枝子素(lespedezaflavanone)A、B、C、D、H、I、J,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染料木甙(genistein-7-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o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apigenin),刺素(acacetin),黃芩素(baicalein),3,4-二羥基肉桂酸(3,4-dihydroxycinnamic acid),染料木素(genistein),豆甾醇(stigmasterol),苯甲酸(benzoic acid),兒苯精(catechin),表兒茶精(epicatechin),原矢車菊素B-3(procyanidin B-3),原飛燕草素B-3(prodelphinidin B-3),三十六烷(hexatriacontane),三十八烷(octatriacantane)等。

    歸經(jīng)

    肺;胃;肝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表;止咳止血;通經(jīng)活絡。主外感頭痛;發(fā)熱;痧疹不透;痢疾;咳嗽咯血;尿血;便血;崩漏;腰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