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草頭

    《中藥大辭典》:甘草頭拼音注音Gān Cǎo Tóu別名

    疙瘩草(《甘肅中藥手冊(cè)》)。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功能主治

    行瘀血,消腫毒。

    ①朱震亨:"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jīng)污濁之血,消腫導(dǎo)毒。"

    ②《綱目》:"主癰腫,宜入吐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

    復(fù)方

    治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世醫(yī)得效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甘草頭拼音注音Gān Cǎo Tóu別名

    疙瘩草。

    英文名knotty licorice rhizome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2.Glycyrrhiza glabra L.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zhì)草原、河岸沙質(zhì)土等地。

    2.本種原產(chǎn)于歐洲地中海區(qū)域,北非、中亞細(xì)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zhǎng),我國(guó)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鹽堿性荒地。

    3.生于沙質(zhì)。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分布于甘肅、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zhì),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shù)現(xiàn)狀復(fù)葉長(zhǎng)8-20cm;小葉7-17,卵形或?qū)捖研?,長(zhǎng)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偁罨ㄐ蛞干?,花密集;花萼鐘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lán)紫色,長(zhǎng)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辯短,均有長(zhǎng)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huán)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5-14(-20)cm;小葉9-17,卵圓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2-4,寬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托葉披針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鐘狀,有5個(gè)相等的披針形萼齒,萼齒內(nèi)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約11mm,翼瓣長(zhǎng)約9mm,爪不明顯,龍骨瓣長(zhǎng)約8mm。莢果扁,狹長(zhǎng)卵形,稍彎曲,長(zhǎng)20-30mm,寬4-7mm,無毛,有時(shí)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種子3-4顆?;ㄆ?-8月,果期7-9月。

    3.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時(shí)基部粗壯而為木質(zhì)。莖直立,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無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幾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zhǎng)3-16cm;小葉3-7枚,卵形、狹長(zhǎng)卵形、長(zhǎng)圓形至橢圓形,長(zhǎng)1.5-5cm,寬0.6-2.8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都圓形,邊緣徽反卷,常顯明為波卷狀,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diǎn),下面亮綠色,具淡黃綠色腺點(diǎn),幼時(shí)如涂膠狀,有光澤,兩面無毛或幾無毛;小葉柄長(zhǎng)1-4mm??偁罨ㄐ?;花小,紫紅色,排列疏松。莢果長(zhǎng)圓形,短小,長(zhǎng)0.8-2cm,膨脹,無或略有凹窩,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種子小,1-7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歸經(jīng)

    心;肝經(jīng)

    性味

    甘;微寒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縮尿止遺。主上部癰腫;小兒遺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

    1.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jīng)污濁之血,消腫導(dǎo)毒。

    2.綱目:主癰腫、宜入吐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zhǎng)方形或長(zhǎng)方卵形,長(zhǎng)9~11厘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tái)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