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羊藤

    《全國中草藥匯編》:古羊藤拼音注音Gǔ Yánɡ Ténɡ別名

    苦羊藤、南苦參

    來源

    為蘿藤科馬連鞍屬植物馬連鞍Streptoculon griffithii Hook. f.以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用。

    性味

    苦、微甘,涼。

    注意

    本品葉和種子有毒,據(jù)廣西上思、東興地區(qū)反映,誤食葉可引起頭暈,腹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淤止痛。用于感冒發(fā)燒,腸炎,痢疾,胃痛,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古羊藤拼音注音Gǔ Yánɡ Ténɡ別名

    老鴉咀、毛青才(《南寧市藥物志》),南苦參(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奶藤、馬達、紅馬連鞍、虎陰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有毛老鴉嘴(《廣西中草藥》)。

    出處

    《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

    為蘿藦科植物馬連鞍。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多生于山谷疏林中或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狀藤本,有乳汁。莖紫褐色,被銹色柔毛。葉對生,矩圓形至倒卵形,長8~14厘米,寬5~7厘米。基部近心狀耳形,兩面被銹色柔毛,厚紙質,背面葉脈凸出;葉柄長7毫米。聚傘花序腋生,分叉狀,花柄長約4毫米,萼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有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長約4毫米,外面綠色,內面紫色;副花冠線狀,長約3毫米,與花絲基部合生;雄蕊5;子房2室,花柱短,柱頭盤狀,紫色。蓇葖二歧,廣展,深褐色,有黃棕色短柔毛;種子多數(shù),長橢圓形,有白色種毛?;ㄆ?~10月。果期10~12月。

    性狀

    根呈圓柱形,彎曲,表面暗棕色,有小瘤狀突起和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質硬,斷面不平,橫切面皮部棕色,木部淡黃色,射線纖細,導管顯著,呈小孔狀。

    性味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苦微甘,性涼。"

    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泄瀉,痢疾,瘧疾,感冒,胃痛,淋濁。

    ①《廣西藥植圖志》:"治急慢性腸炎,心胃氣痛,紅白痢癥,外感痧氣,蛇傷。"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熱病,瘧疾,淋濁,癍痧。"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fā)燒,跌打瘀積腫痛,腰腿酸痛,慢性腎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急慢性腸炎,心胃氣痛,外感寒熱:古羊藤根,曬干研末。每服五分至一錢,開水送下,日服二次。

    ②治紅白痢癥:古羊藤根一兩。煎湯沖蜜糖五錢,一天二次分服。

    ③治毒蛇咬傷:古羊藤生葉二兩。搗爛,沖酒二兩,絞取酒一兩,內服。渣涂敷傷口四周。(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潰瘍病:古羊藤、山暗冊,等量。曬干研粉。每次一克,一日三至四次,內服,療程一個月。(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古羊藤拼音注音Gǔ Yánɡ Ténɡ別名

    老鴉嘴、毛青才、南苦參、奶藤、馬達、紅馬連鞍、虎陰藤、有毛老鴉嘴、魚藤、苦參、小暗消

    英文名Root of Griffith Streptocaulon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馬連鞍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 F.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山谷疏林中或路旁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木質藤本。具乳汁,莖褐色,有皮孔,老枝被毛漸脫落;枝條葉、花梗、果實均密被棕黃色絨毛。根圓柱狀,彎曲,根皮暗棕色,有瘤狀突起和給皺紋。葉對生,厚紙質;葉柄長3-7mm;葉征倒卵形至闊橢圓形,長7-15xm,寬3-7cm,中部以上較寬,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淺心形,干后灰褐色;側脈羽狀平行。聚傘花序腋生,三歧,闊圓錐狀;花序梗和花梗有許我苞片和小苞片;外面密被絨毛;花小,花冠外面黃綠色,內面黃紅色,輻狀,花冠裂片向歷覆蓋;副花冠裂片絲狀;花粉器內藏有許多四合花粉;子房被柔毛,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蓇葖果又生,張開成直線,圓柱狀,長7-12cm,直徑5-7mm;種子先端具長達3cm的白色或淡黃色絹質種毛?;ㄆ?-10月果期8至翌年3月。0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長圓柱形,略彎,上部稍粗,下部漸細,商品多已綠成扁橢圓形片狀,直徑0.5-2cm,厚2-5mm;較細的根切成長 短不一的段。外皮棕色至暗棕色,有小瘤狀凸起和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制裁硬,不易折斷,斷面浹整,皮部類白色,稍帶粉性,可與木部肅離,木部微黃色,具放射狀紋理,導管顯著,小孔狀。氣微,味苦。

    歸經

    脾;腎;膀胱經

    性味

    苦微甘;涼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感冒發(fā)熱;痢疾;胃痛;腹痛;跌打瘀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1.5-3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臨床應用

    《南方主要確·毒植物》:古羊藤,有毒部位:葉和種子。誤食它的葉、子引起頭暈腹痛。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圖志》:治急慢性腸炎,心胃氣痛,紅白痢癥,外感痧氣,蛇傷。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熱病,瘧疾,淋濁,癍痧。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fā)燒,跌打瘀積腫痛,腰腿酸痛,慢性腎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地。分布吉林、遼寧、內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性味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毒?!阿凇吨貞c草藥》:“味甘,性平微寒,無毒?!肮δ苤髦沃物L火牙痛,頭痛,瘰疬,......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