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核桃

    《中藥大辭典》:地核桃拼音注音Dì Hé Tɑo別名

    山核桃、箭頭草、匙頭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銀地匙、白毛葉地丁草(《泉州本草》),地丁子(《貴州民間藥物》)。

    出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為堇菜科植物毛果堇菜全草。

    生境分布

    生長于陰濕地。分布我國東部以至西南部。

    原形態(tài)

    毛果堇菜,又名:球果堇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橫長。葉和花梗均根出。葉心臟形以至稍圓形,大小差異較大,長2~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鈍,基部凹入,邊緣具淺圓鋸齒,兩面具粗線毛;葉柄長3~20厘米,具倒向粗短毛;托葉膜質(zhì),邊緣有線狀長毛。花梗長4~9厘米,中部具線狀小苞片2枚,并有倒生疏毛;花淡紫色,花萼5,橢圓形,先端鈍,基部及邊緣稍有毛;花瓣5,倒卵形,花距短,長約3毫米;雄蕊5,下面2枚有蜜腺的附屬物,延伸入花距內(nèi);子房上位,有毛,柱頭彎曲,不分裂。蒴果近圓球形,長約8毫米,有毛?;ㄆ?月。果熟期7月。

    性味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苦澀。"

    ②《泉州本草》:"味甘微苦,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治癰疽瘡毒,肺癰,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無名疔腫。"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退癀止痛。治癰疽腫毒,瘰疬惡瘡,以及各種化膿性瘡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用0.5~1兩);或搗汁。外用:搗爛敷。

    復(fù)方

    ①治肺癰:毛果堇菜八錢,魚腥草五錢,金劍草二兩。水二斤,煎成一斤,分四次,調(diào)食鹽或糖,每二小時服一次,續(xù)服五至七日。(《泉州本草》)

    ②治刀傷出血:地核桃搗爛,敷傷處。(《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跌打損傷:地核桃三至五錢。搗汁,兌溫酒服,并取渣敷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核桃拼音注音Dì Hé Tɑo別名

    山核桃、箭頭草、匙頭菜、銀地匙、白毛葉地丁草、地丁子、懷胎草。

    英文名Herb of Hairyfruit Violet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物毛果堇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 collina Bess.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或林綠、灌叢、草坡、溝谷及路旁較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毛果堇菜 多年生草本,花期高4-9cm,果期高可達(dá)20cm。根莖粗而肥厚,具結(jié)節(jié),黃褐色,垂直或斜生;根多條,淡褐色。葉均基生,呈蓮座狀;葉柄具狹翅,有毛;托葉膜質(zhì),披針形,邊緣具較稀疏的流蘇狀細(xì)齒;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3.5cm,寬1-3cm,邊緣具淺而鈍的鋸齒,果期葉片顯著增大,長可達(dá)8cm,寬可達(dá)6cm,基部心形,兩面密生白色短柔毛?;ǖ仙?,有長梗;萼5,長圓狀披針形或狹長圓形,先端圓或鈍,有毛,基部有短而鈍的附屬物。蒴果球形,密生白色長柔毛,成熟時果梗常向下彎曲,使果實(shí)接近地面。花、果期5-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多皺縮成團(tuán),深綠色或枯綠色。根莖稍長,主根圓錐形。全株有毛茸,葉基生,濕潤展平后,葉片呈心形或近圓形,先端鈍或圓,基部稍呈心形,邊緣有淺鋸齒。花基生,具柄,淡棕紫色,兩側(cè)對稱。蒴果球形,具毛茸,果柄下彎。氣微,味微苦。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瘡瘍腫毒;肺癰;跌打損傷疼痛;刀傷出血;外感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無名疔腫。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退癀止痛,治癰疽腫毒,瘰疬惡瘡,以及各種化膿性瘡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飽飯花枝葉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 Zhī Yè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小葉珍珠花的枝葉。全年可采。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治偏頭痛。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飽飯花枝葉......
  • 《全國中草藥匯編》:駁骨丹拼音注音Bó Gǔ Dān別名小駁骨、細(xì)葉駁骨蘭、臭黃藤來源為爵床科裹籬樵屬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
  • 《中藥大辭典》: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云南中草藥選》)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jié)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矮小常綠灌木,......
  • 《中藥大辭典》: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來源為鯉科動物鋸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chǎn)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態(tài)鋸倒......
  • 《中藥大辭典》: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卵。性味《醫(yī)林纂要》:“咸,寒?!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淹煮吞,補(bǔ)陰虛亦驗(yàn)?!阿凇毒V目》:“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阿邸夺t(yī)林纂要》:“治久瀉久痢?!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