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東風菜根

    拼音注音Dōnɡ Fēnɡ Cài Gēn別名

    鉆山狗(《湖南藥物志》),疙瘩藥、草三七(《貴州草藥》)。

    出處

    《中國藥植志》

    來源

    菊科植物東風菜。

    性味

    辛,溫。

    ①《湖南藥物志》:"辛香,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疏風,行氣,活血,止痛。治腸炎腹痛,骨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

    ①《中國藥植志》:"治療喉痛及肚痛,有祛風的效用。"

    ②《湖南藥物志》:"疏風,祛濕,行氣,健脾,消食。治骨節(jié)疼痛,寒痧腹痛。"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熱,療蛇傷。治毒蛇咬傷,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腸炎腹痛。"

    ④《貴州草藥》:"活血調(diào)氣,止血生肌,消食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研末、浸酒。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復方

    ①治腰痛:東風菜根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跌打損傷:疙瘩藥泡酒服。(《貴州草藥》)

    ③治刀傷:疙瘩藥搗絨敷傷處。(《貴州草藥》)

    ④治蛇傷、癤瘡:東風菜干根研粉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毒蛇咬傷:先對病人常規(guī)處理和在八風穴(或八邪穴)放血排毒,然后用東風菜鮮根搗爛敷傷口周圍,并用鮮根1兩(干藥用1/3量)煎水內(nèi)服,每日2次。一般每日敷藥1次,嚴重病人增加服藥及換藥次數(shù)。服藥后個別病人有嘔吐現(xiàn)象,加糖矯味便可改善。部分病例曾配合使用烏蘞莓、半邊蓮、佛甲草、木芙蓉、鬼針草、天南星、穿心蓮等,以提高療效。治療150余例,除3例發(fā)病迅猛病情較重,改用他法治療外,余均治愈。療程最短3天,一般6~7天。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