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凹樸皮

    《中藥大辭典》:凹樸皮拼音注音āo Pǔ Pí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鵝掌楸樹皮。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谷林內(nèi)或陰坡水溝邊;或栽培作觀賞。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鵝掌楸,又名:馬褂樹、雙飄樹。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皮黑褐色,縱裂。葉互生;呈馬褂狀,長4~18厘米,寬5~20厘米,頂端平截或微凹,基部圓形或淺心形,每側(cè)邊緣中部凹入形成2裂片,裂片先端尖或鈍尖;葉柄細,長4~8厘米?;▎紊谥?,杯狀,外面綠色,內(nèi)部黃色;萼片3,開展;花瓣6,直立,長3~4厘米;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約5毫米,花藥外向;心皮多數(shù),覆瓦狀排列于紡錘形的花托上。聚合果黃褐色,卵狀長圓錐形,長7~9厘米,由具翅的小堅果組成,小堅果含種子1~2粒?;ㄆ?月。果期9~10月。

    功能主治

    治因受水濕風(fēng)寒所引起的咳嗽、氣急、口渴、四肢微浮。

    用法用量

    以干樹皮一兩,加芫荽、山油麻(陰行草)各五至六錢,老姜三片,甘草三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備注

    本植物的根(鵝掌楸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凹樸皮拼音注音āo Pǔ Pí別名

    馬桂木皮

    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蘭科植物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riodendron chinensis(Hemsl.)Sarg.2.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林中,或成小片純林。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南部一些城市常栽培供觀賞。

    2.我國南部各大城市有引種栽培,供觀賞。原產(chǎn)北美東南部。

    原形態(tài)

    1.落葉喬木,高達40m。樹皮黑褐色,縱裂。葉互生;葉柄長4-8cm;托葉和葉柄分離;葉片呈馬褂形,長4-18cm,寬2.5-20cm,先端平截或微凹,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近基部具1對側(cè)裂片?;▎紊谥敚瓲?,花被9片,近相等,外輪3片綠色,萼片狀,外展,內(nèi)兩輪6片,直立,外面綠色具黃色縱條紋;雄蕊多數(shù),密疊于一紡錘狀中柱上。聚合果卵狀圓錐形,小堅果先端延伸成翅,連翅長2-3cm。種子1-2。花期5月,果期9-10月。

    2.喬木,高50-60m。樹皮深縱裂。小枝褐色或紫褐色,常具白粉。葉互生;葉柄長5-10cm ;托葉和葉柄分離;葉片馬褂狀,長7-12cm,寬8-18cm,先端2淺裂,近基部2-3側(cè)裂,幼葉下面被白色細毛,后脫落?;ū瓲?,長4-5cm:花被9片,外輪3片綠色,萼片狀,向外開展,內(nèi)兩輪6片,綠黃色,內(nèi)面中部以下有一橙黃色蜜腺;雄蕊多數(shù),花藥較花絲長;雌蕊多數(shù),黃綠色,花時不伸出花被之外。聚合果紡錘形,長約7cm;小堅果有長而窄的翅,果連翅長約8cm。種子1-2粒,具薄而干燥的種皮?;ㄆ?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北美鵝掌楸皮:槽狀或半卷筒狀,厚3-5mm。老樹皮外表黃棕色,極粗糙,鱗片狀脫落;幼樹皮外表灰褐色,具縱裂紋。內(nèi)表面黃棕色或黃白色,具細縱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外層顆粒狀,內(nèi)層纖維性。氣微,味微辛。

    化學(xué)成分

    葉含美鵝掌楸內(nèi)酯(tulipinolide)和表美鵝掌楸內(nèi)酯(epitulipinolide)[1]。皮含鵝掌楸甙(liriodendrin)[2]。木部含鵝掌楸堿(liriodenine),海罌粟堿(glaucine),去氫海罌粟堿(dehydroglaucine),巴婆堿(asimilobine),N-乙酸基原荷葉堿(N-acetylnornuciferine),去甲黃心樹寧堿(norushinsunine),右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右旋丁香樹脂酚二甲醚(syringa-resinol dimethylether),丁香醛(syringaldehyde),O-甲基阿塞洛林(O-methylatheroline),N-乙酰巴婆堿(N-acetylasimilobine)[3]。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心材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包皮垢分枝桿菌、白色念珠菌及黑曲霉等有效,進一步證明抗菌有效成分為去氫海罌粟堿(dehydroglaucine)[1]。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散寒止咳。主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寒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臨床應(yīng)用

    治因受水濕風(fēng)寒所引起的咳嗽、氣急、口渴、四肢微浮。以干樹皮一兩,加芫荽、山油麻(陰行草)各五至六錢,老姜三片,甘草三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龍穿彩別名白龍串彩、白龍蒼、白龍昌菜、白花益母草、膿瘡草來源唇形科盤澤草屬植物白龍穿彩Panzeria alashanica Kupr.,以全草入藥。夏季花未開或初開時割取全草,曬干。性味辛、微苦,平。注意孕婦及無瘀者......
  • 《中藥大辭典》:百兩金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別名八爪龍、八爪金龍(《草木便方》),開喉劍、葉下藏珠、狀元紅(《天寶本草》),山豆根、鐵雨傘、真珠涼傘(《福建中草藥》),野猴棗、珍珠傘(江西《草藥手冊》)。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紫......
  • 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 Yè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紫金??浦参锇賰山鸬娜~片。化學(xué)成分莖、葉含紫金牛酸、巖白菜素。性味《福建中草藥》:“微咸,涼?!肮δ苤髦巍斗诸惒菟幮浴罚骸鞍鼡p傷,涂諸瘡,通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中國藥典》:百合拼音注音Bǎi Hé別名野百合、喇叭筒、山百合、藥百合、家百合英文名BULBUS LILII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
  • 《中藥大辭典》: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出處《綱目》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種子。功能主治孫思邈:“治腸風(fēng)下血,百合子酒炒微赤,研末,湯服?!罢洝吨兴幋筠o典》《中華本草》: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英文名seed of 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