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云。能。音耐。禮樂記。故不耐無樂。其耐作能。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皆有能字。古蓋耐能通用。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病之形能也。蓋病之形狀耐受。故此以病能名篇。張兆璜云。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簡按吳釋前篇病能云。能。猶形也。此解為是。
胃脘癰
吳云。吸門之下。賁門之上。受納水谷之脘。名曰胃脘。簡按圣濟(jì)總錄云。夫陰陽升降。
則榮衛(wèi)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jié)為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diào)。故血肉腐壞。以氣逆于胃。故胃脈沉細(xì)。以陽氣不得下通。故頸人迎甚盛。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cuò)?;蚩然驀I?;蛲倌撗?。觀伏梁之病。亦有挾胃脘內(nèi)癰者。以其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故也。方附于一百二十九卷。
當(dāng)候胃脈
滑云。即脈要精微。附上右外。以候胃也。馬云。右關(guān)。吳張志同。簡按附上右外。
尺膚之位。而非脈之分位。以寸關(guān)尺。配五臟六腑者。難經(jīng)以后之說。此言胃脈者。必別有所候。
逆者
甲乙。作氣逆者。
人迎甚盛
張?jiān)?。即終始篇等所云。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之謂。
精有所之寄則安
吳本。作精有所倚。則臥不安。注云。臟。陰也。主靜。故臟有傷損。則有不足之患。陰精有所偏倚。則有亢甚之害。均之令人夜不安也。簡按諸家順文解釋。
義難通。吳據(jù)甲乙而刪改。但精字仍舊文。殆為明晰。今從之。
不能懸其病
吳云。不能懸其病于空。使之不我疾也。馬云。懸者。絕也。按逆調(diào)論第六節(jié)。有不得臥而息有音者。諸證尤詳。但此曰不安。則不能安寢也。與彼有異。
偃臥
高云。正臥也。評(píng)熱論云。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故舉而復(fù)問。
肺者臟之蓋也
痿論云。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蓋也。靈九針論云。五臟之應(yīng)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
馬云。此當(dāng)見于兩尺也。吳張同。簡按本經(jīng)無寸關(guān)尺之說。此特言左右爾。
必非兩尺之謂也。
不然
馬吳張并仍甲乙。然。作知。志高從舊文釋之。故屬強(qiáng)解。
此逆四時(shí)
志云。脈合四時(shí)。故冬診之。左右脈皆當(dāng)沉緊。今左脈反浮而遲。是逆四時(shí)之氣矣。
病在腎頗關(guān)在肺
吳云。關(guān)。關(guān)系也。志云。腎主冬氣。而又反浮在左。故當(dāng)主病在腎。頗關(guān)涉于肺。當(dāng)為腰痛之病。簡按甲乙。無關(guān)字。奇病論云。其盛在胃。頗在肺。句法正同。
腎為腰痛之病也
甲乙。無腎字。
頸癰
癰疽篇云。發(fā)于頸者。名曰夭疽。其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nèi)薰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其真安在
吳云。真。正治之法也。簡按當(dāng)仍甲乙作其治。
異等
志云。等。類也。高云。頸癰之名雖同。而在氣在血。則異類也。
癰氣之息
馬云。以小針開除。而去病者。正以癰間有氣頓息。不至甚也。吳。息。改。云。。
腐肉也。針。鈹針也。所以去針肉。張?jiān)啤O?。止也。癰有氣結(jié)。而留止不散者。治宜甲針以開除其氣。氣行則癰愈矣。高云。頸癰。而氣之止息者。其病在氣。宜以針開通其氣。而除去之。此氣息成癰。而有針刺之真法也。頸癰而氣盛血聚者。其病在血。宜石刺出血而瀉之。此血聚成癰。而有石刺之真法也。此所以同病異治。
而皆已也。簡按說文。。寄肉也。徐鍇曰。息者。身外生之也。故古謂賒賃生舉錢。為息錢。旋生土為息壤也。方言。作KT。王釋為死肉。吳則為腐肉。無所考據(jù)。張注允當(dāng)。今從之。
同病異治也
吳。此下。補(bǔ)膚頑內(nèi)陷者。宜灸以引之十字。云。以上文有其問。故僭補(bǔ)之。張兆璜云。
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針灸。而后止言針石者。蓋此篇。論五臟之相傳。而腎臟之氣。已傳于肝。故止宜針宜石。設(shè)或有回陷于腎者。又常灸之。此雖不明言。蓋欲人意會(huì)。讀者宜潛心參究。不可輕忽一字。簡按吳補(bǔ)固僭矣。而張注亦鑿。俱不可從。
狂
靈癲狂篇云??袷及l(fā)。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通評(píng)虛實(shí)論云。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又千金方云??耧L(fēng)罵詈。撾斫人。名熱陽風(fēng)。即怒狂也。
暴折而難決
馬云。此人者。因猝暴之頃。有所挫折。而事有難決。志不得伸。吳云。暴折而抑之。
不得剖決。志云。決。流行也。高云。決。散也。簡按吳注為是。
陽明者常動(dòng)
馬云。靈動(dòng)輸篇。言是陽明獨(dú)動(dòng)不休。故凡沖陽。(即跗陽)地倉。大迎。下關(guān)。人迎。氣沖之類。皆有動(dòng)脈不止。而沖陽為尤甚。
巨陽少陽不動(dòng)
吳云。巨陽。有委中。昆侖。少陽。有懸鐘。聽會(huì)。其脈皆不甚動(dòng)。于其不甚動(dòng)者。
反動(dòng)大疾。此陽厥善怒。而狂之候也。
動(dòng)大疾
馬云。大。當(dāng)作長。簡按非也。
夫食入于陰
張?jiān)啤N逦度肟?。而化于脾。食入于陰也。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長氣于陽也。
生鐵洛
張?jiān)啤<礌t冶間錘落之鐵屑也。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jié)。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怒狂也。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銹水之類。皆同此意。簡按本草經(jīng)。作鐵落。唐本注云。落。是鐵皮滋液。黑于余鐵。陶謂可以染皂。云是鐵漿。誤矣。蘇頌圖經(jīng)云。鐵落者。鍛家燒鐵赤沸。砧上打落細(xì)皮屑。俗呼為鐵花。是也。初煉去礦。用以鑄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梢宰髡?。為鐵。
亦謂之熟鐵。此說是也。別錄云。鐵落。一名鐵液。故王云。為鐵漿非。是生鐵液也。高云。洛。烙同。烙飲者。轉(zhuǎn)赤為烏也。赤而烏。可以平巨陽之氣。迂謬尤甚。圣濟(jì)總錄云。鐵落。染皂鐵漿。是。上一味。每服重湯內(nèi)溫一盞飲之。食后。此不讀王注及唐本。乃襲陶謬也。
為飲
張?jiān)朴盟薪?。可以為飲。簡按唐本注云。諸鐵療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漿用之。此云為飲。亦煮取漿者與。
下氣疾也
吳云。寒而鎮(zhèn)重。故下氣速。氣下則不厥逆矣。志云。鐵乃烏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氣之疾速也。李時(shí)珍云。陽氣怫郁。而不得疏越。少陽膽木。挾三焦少陽相火。巨陽陰火上行。故使人易怒如狂。
其巨陽少陽之動(dòng)脈??稍\之也。奪其食。不使胃火復(fù)助其邪也。飲以生鐵落。金以制木也。木平則火降。故曰下氣疾速氣即火也。簡按列子湯問。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音柚)碧樹而冬生。實(shí)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張湛注云。氣疾也。梁書姚察傳。自免憂后。因加氣疾。蓋憤厥。乃陽厥之類。而氣疾所指不一。凡狂易癲眩。驚悸癇。心神不定之證。宜概稱氣疾焉。若以疾訓(xùn)速?;?yàn)樾?yàn)疾速之義?;?yàn)槟鏆饧菜僦^。乖謬亦甚。
澤瀉術(shù)各十分麋銜五分
張?jiān)啤蔀a。味甘淡。性微寒。能滲利濕熱。白術(shù)。味甘苦氣溫。能補(bǔ)中燥濕止汗。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fēng)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fēng)濕。十分者。倍之也。五分者。
減半也。簡按蘇頌云。凡古方云術(shù)者。乃白術(shù)也。此方。圣濟(jì)。名澤瀉湯。三因。名麋銜湯。并用白術(shù)。馬云。
術(shù)。即蒼術(shù)非也。麋銜。本經(jīng)作薇銜。一名麋銜。唐本注云。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陳嘉謨?cè)啤?/p>
麋鹿有疾。銜此草瘥。素問之名。因此出。時(shí)珍云。據(jù)蘇說。則薇銜麋銜。當(dāng)作鹿銜也。此說誤。麋鹿一類。
不必改作鹿。劉HT采天名精?;?。遂有活鹿草之名。麋。果鹿之誤乎?;盥共?。當(dāng)作活草也。圣濟(jì)。十分作二兩半。五分作一兩一分。陶氏序錄云。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yàn)橐汇?。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然則四分為一兩者。六朝以降之事。而此經(jīng)云分者。非分兩之分??備浾`爾。三因。十分。作一兩。
五分作半兩。乃與張注符矣。
合以三指撮
吳云。合。修合也。三指撮。言如三指寬一撮也。簡按陶序例。一撮者。四刀圭也。
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zhǔn)如梧桐子大也。此云三指撮者。乃一方寸匕余也。張?jiān)?。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p>
以約其數(shù)。而為煎劑也。
考經(jīng)文。此謂散藥。張注謬爾。圣濟(jì)云。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沸湯調(diào)。食后服。三因亦云。上為末。每服二錢。酒飲任調(diào)下。食前服。
為后飯
馬云。藥在飯后也。誤。
所謂深之細(xì)者
高。以下二十四字。移于前頸癰之下。上經(jīng)者以下六十九字。移于前在陰陽奇恒中之下。而為之注釋。率屬牽強(qiáng)。不可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馬云。能。音耐。禮樂記。故不耐無樂。其耐作能。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皆有能字。古蓋耐能通用。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病之形能也。蓋病之形狀耐受。故此以病能名篇。張兆璜云。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簡按吳釋前篇病能云。能。猶形也。此解為是。
胃脘癰
吳云。吸門之下。賁門之上。受納水谷之脘。名曰胃脘。簡按圣濟(jì)總錄云。夫陰陽升降。
則榮衛(wèi)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jié)為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diào)。故血肉腐壞。以氣逆于胃。故胃脈沉細(xì)。以陽氣不得下通。故頸人迎甚盛。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cuò)?;蚩然驀I?;蛲倌撗?。觀伏梁之病。亦有挾胃脘內(nèi)癰者。以其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故也。方附于一百二十九卷。
當(dāng)候胃脈
滑云。即脈要精微。附上右外。以候胃也。馬云。右關(guān)。吳張志同。簡按附上右外。
尺膚之位。而非脈之分位。以寸關(guān)尺。配五臟六腑者。難經(jīng)以后之說。此言胃脈者。必別有所候。
逆者
甲乙。作氣逆者。
人迎甚盛
張?jiān)?。即終始篇等所云。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之謂。
精有所之寄則安
吳本。作精有所倚。則臥不安。注云。臟。陰也。主靜。故臟有傷損。則有不足之患。陰精有所偏倚。則有亢甚之害。均之令人夜不安也。簡按諸家順文解釋。
義難通。吳據(jù)甲乙而刪改。但精字仍舊文。殆為明晰。今從之。
不能懸其病
吳云。不能懸其病于空。使之不我疾也。馬云。懸者。絕也。按逆調(diào)論第六節(jié)。有不得臥而息有音者。諸證尤詳。但此曰不安。則不能安寢也。與彼有異。
偃臥
高云。正臥也。評(píng)熱論云。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故舉而復(fù)問。
肺者臟之蓋也
痿論云。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蓋也。靈九針論云。五臟之應(yīng)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
馬云。此當(dāng)見于兩尺也。吳張同。簡按本經(jīng)無寸關(guān)尺之說。此特言左右爾。
必非兩尺之謂也。
不然
馬吳張并仍甲乙。然。作知。志高從舊文釋之。故屬強(qiáng)解。
此逆四時(shí)
志云。脈合四時(shí)。故冬診之。左右脈皆當(dāng)沉緊。今左脈反浮而遲。是逆四時(shí)之氣矣。
病在腎頗關(guān)在肺
吳云。關(guān)。關(guān)系也。志云。腎主冬氣。而又反浮在左。故當(dāng)主病在腎。頗關(guān)涉于肺。當(dāng)為腰痛之病。簡按甲乙。無關(guān)字。奇病論云。其盛在胃。頗在肺。句法正同。
腎為腰痛之病也
甲乙。無腎字。
頸癰
癰疽篇云。發(fā)于頸者。名曰夭疽。其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nèi)薰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其真安在
吳云。真。正治之法也。簡按當(dāng)仍甲乙作其治。
異等
志云。等。類也。高云。頸癰之名雖同。而在氣在血。則異類也。
癰氣之息
馬云。以小針開除。而去病者。正以癰間有氣頓息。不至甚也。吳。息。改。云。。
腐肉也。針。鈹針也。所以去針肉。張?jiān)啤O?。止也。癰有氣結(jié)。而留止不散者。治宜甲針以開除其氣。氣行則癰愈矣。高云。頸癰。而氣之止息者。其病在氣。宜以針開通其氣。而除去之。此氣息成癰。而有針刺之真法也。頸癰而氣盛血聚者。其病在血。宜石刺出血而瀉之。此血聚成癰。而有石刺之真法也。此所以同病異治。
而皆已也。簡按說文。。寄肉也。徐鍇曰。息者。身外生之也。故古謂賒賃生舉錢。為息錢。旋生土為息壤也。方言。作KT。王釋為死肉。吳則為腐肉。無所考據(jù)。張注允當(dāng)。今從之。
同病異治也
吳。此下。補(bǔ)膚頑內(nèi)陷者。宜灸以引之十字。云。以上文有其問。故僭補(bǔ)之。張兆璜云。
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針灸。而后止言針石者。蓋此篇。論五臟之相傳。而腎臟之氣。已傳于肝。故止宜針宜石。設(shè)或有回陷于腎者。又常灸之。此雖不明言。蓋欲人意會(huì)。讀者宜潛心參究。不可輕忽一字。簡按吳補(bǔ)固僭矣。而張注亦鑿。俱不可從。
狂
靈癲狂篇云??袷及l(fā)。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通評(píng)虛實(shí)論云。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又千金方云??耧L(fēng)罵詈。撾斫人。名熱陽風(fēng)。即怒狂也。
暴折而難決
馬云。此人者。因猝暴之頃。有所挫折。而事有難決。志不得伸。吳云。暴折而抑之。
不得剖決。志云。決。流行也。高云。決。散也。簡按吳注為是。
陽明者常動(dòng)
馬云。靈動(dòng)輸篇。言是陽明獨(dú)動(dòng)不休。故凡沖陽。(即跗陽)地倉。大迎。下關(guān)。人迎。氣沖之類。皆有動(dòng)脈不止。而沖陽為尤甚。
巨陽少陽不動(dòng)
吳云。巨陽。有委中。昆侖。少陽。有懸鐘。聽會(huì)。其脈皆不甚動(dòng)。于其不甚動(dòng)者。
反動(dòng)大疾。此陽厥善怒。而狂之候也。
動(dòng)大疾
馬云。大。當(dāng)作長。簡按非也。
夫食入于陰
張?jiān)啤N逦度肟?。而化于脾。食入于陰也。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長氣于陽也。
生鐵洛
張?jiān)啤<礌t冶間錘落之鐵屑也。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jié)。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怒狂也。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銹水之類。皆同此意。簡按本草經(jīng)。作鐵落。唐本注云。落。是鐵皮滋液。黑于余鐵。陶謂可以染皂。云是鐵漿。誤矣。蘇頌圖經(jīng)云。鐵落者。鍛家燒鐵赤沸。砧上打落細(xì)皮屑。俗呼為鐵花。是也。初煉去礦。用以鑄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梢宰髡?。為鐵。
亦謂之熟鐵。此說是也。別錄云。鐵落。一名鐵液。故王云。為鐵漿非。是生鐵液也。高云。洛。烙同。烙飲者。轉(zhuǎn)赤為烏也。赤而烏。可以平巨陽之氣。迂謬尤甚。圣濟(jì)總錄云。鐵落。染皂鐵漿。是。上一味。每服重湯內(nèi)溫一盞飲之。食后。此不讀王注及唐本。乃襲陶謬也。
為飲
張?jiān)朴盟薪?。可以為飲。簡按唐本注云。諸鐵療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漿用之。此云為飲。亦煮取漿者與。
下氣疾也
吳云。寒而鎮(zhèn)重。故下氣速。氣下則不厥逆矣。志云。鐵乃烏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氣之疾速也。李時(shí)珍云。陽氣怫郁。而不得疏越。少陽膽木。挾三焦少陽相火。巨陽陰火上行。故使人易怒如狂。
其巨陽少陽之動(dòng)脈??稍\之也。奪其食。不使胃火復(fù)助其邪也。飲以生鐵落。金以制木也。木平則火降。故曰下氣疾速氣即火也。簡按列子湯問。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音柚)碧樹而冬生。實(shí)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張湛注云。氣疾也。梁書姚察傳。自免憂后。因加氣疾。蓋憤厥。乃陽厥之類。而氣疾所指不一。凡狂易癲眩。驚悸癇。心神不定之證。宜概稱氣疾焉。若以疾訓(xùn)速?;?yàn)樾?yàn)疾速之義?;?yàn)槟鏆饧菜僦^。乖謬亦甚。
澤瀉術(shù)各十分麋銜五分
張?jiān)啤蔀a。味甘淡。性微寒。能滲利濕熱。白術(shù)。味甘苦氣溫。能補(bǔ)中燥濕止汗。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fēng)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fēng)濕。十分者。倍之也。五分者。
減半也。簡按蘇頌云。凡古方云術(shù)者。乃白術(shù)也。此方。圣濟(jì)。名澤瀉湯。三因。名麋銜湯。并用白術(shù)。馬云。
術(shù)。即蒼術(shù)非也。麋銜。本經(jīng)作薇銜。一名麋銜。唐本注云。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陳嘉謨?cè)啤?/p>
麋鹿有疾。銜此草瘥。素問之名。因此出。時(shí)珍云。據(jù)蘇說。則薇銜麋銜。當(dāng)作鹿銜也。此說誤。麋鹿一類。
不必改作鹿。劉HT采天名精?;?。遂有活鹿草之名。麋。果鹿之誤乎?;盥共?。當(dāng)作活草也。圣濟(jì)。十分作二兩半。五分作一兩一分。陶氏序錄云。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yàn)橐汇?。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然則四分為一兩者。六朝以降之事。而此經(jīng)云分者。非分兩之分??備浾`爾。三因。十分。作一兩。
五分作半兩。乃與張注符矣。
合以三指撮
吳云。合。修合也。三指撮。言如三指寬一撮也。簡按陶序例。一撮者。四刀圭也。
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zhǔn)如梧桐子大也。此云三指撮者。乃一方寸匕余也。張?jiān)?。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p>
以約其數(shù)。而為煎劑也。
考經(jīng)文。此謂散藥。張注謬爾。圣濟(jì)云。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沸湯調(diào)。食后服。三因亦云。上為末。每服二錢。酒飲任調(diào)下。食前服。
為后飯
馬云。藥在飯后也。誤。
所謂深之細(xì)者
高。以下二十四字。移于前頸癰之下。上經(jīng)者以下六十九字。移于前在陰陽奇恒中之下。而為之注釋。率屬牽強(qiáng)。不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