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凡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則運動之間其艾必落矣如著艾火痛不可忍預(yù)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或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湯與飲之以壯其神復(fù)如前法以終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