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咸寒。主賊風(fēng)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一名陵蠡。生池澤。
蝸螺寄殼。名假形殊。屈伸雙角。單軀。跡留涎滑。胎托腥污。毒蟲局促。腦膚。
說文。附裸背負(fù)殼者為蝸牛。無殼者曰蛞蝓??茏谠?。蝸牛四角。蛞蝓二角。身肉只一段。毒蟲行所過之路。觸其涎即死。博雅。。垢濁也。宋書傳。王僧達(dá)單軀弱嗣。李時(shí)珍曰。俗名托胎蟲。鐵圍山叢談。嶠南多蜈蚣。見托胎蟲即局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
王孝籍書。毒螫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