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室秘錄》 明治法

    作者: 陳士鐸

    論治瘡毒 論頭面上瘡 論身上手足瘡

    天師曰∶明示人之病癥,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毒在手面,或結(jié)毒在皮膚,或生于面上,或生于頰間是也。有瘡俱照前傳瘡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發(fā)背、肺癰重癥而治之也。我今再傳以治小瘡毒如神。方用金銀花一兩,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荊芥一錢,連翹一錢,水煎服。(〔批〕消癰湯。)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此明治之妙法,人亦宜知之,不可忽也。頭上最不可用升藥,切記切記。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也。頭上病最宜用降火之藥。

    張公曰∶吾不能加一言。

    華君曰∶予尚有二方。一方頭面上瘡,用金銀花二兩,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蒲公英三錢,生甘草五錢,桔梗三錢,黃芩一錢,水煎服。(〔批〕上消癰瘡散。)一劑輕,二劑全消,不必三劑。一方治身上手足之瘡疽,神效。金銀花三兩,當歸一兩,生甘草三錢,蒲公英三錢,牛蒡子二錢,芙容葉七個,無葉時用梗三錢,天花粉五錢,水煎服。(〔批〕消癰萬全湯。)一劑即消,二劑全愈,神方也。與遠公方各異,不知何故。天師曰∶二方俱神效,并傳可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