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松峰說疫》 辨內(nèi)傷寒認(rèn)作瘟疫

    作者: 劉松峰

    內(nèi)傷寒之癥,初起無熱,不渴,止有胸膈 脹、滿悶,面唇皆無光澤,或嘔而胸腹急痛,手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其脈沉細(xì)。此癥總由過食生冷,傷于脾胃所致,故方書名之為內(nèi)傷寒,而以治中湯溫散之。此癥多感于夏月,而瘟疫盛行之時與瘟疫甫愈之后,或感此癥,昧者誤認(rèn)為瘟疫。而以疫法治之,鮮有不敗事者,其弊必至于卒不能食,泄瀉不止,而釀成大患。唯用治中湯加減出入,寒甚則加熟附,食積則加麥芽、神曲,肉積則加山楂。嘔惡則加藿香、制半夏、鮮姜、砂仁,兼濕則加茯苓、蒼術(shù),胸脅痛悶則加枳殼、白芍、柴胡。若內(nèi)既傷生冷,而外復(fù)感風(fēng)寒,則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平胃散等加減治之。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及傷冷傷濕瘧,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并增減用之。

    錦按∶疫初起用達(dá)原飲等不效者,用此方加減治之。

    藿香 蘇葉 白芷 陳皮 半夏(制) 茯苓 甘草 濃樸(姜汁炒) 桔梗 白術(shù)(泔浸,土炒) 大腹皮(洗極凈。鴆鳥好集其樹,毛落皮上,洗不凈殺人) 蒼術(shù)(泔浸炒。原方無,今加入,無汗者更宜)

    又一方加木瓜,傷食加消導(dǎo)藥,姜、棗煎。

    五積散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其曰五積者,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凡身熱無汗,頭身項背疼痛,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并治。

    蒼術(shù)(泔浸,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 甘草 半夏(制) 當(dāng)歸(酒洗) 川芎(酒洗)白芍(酒炒) 茯苓 枳殼(麩炒) 桔梗 白芷 蘇葉(改,代麻黃) 干姜(表重用鮮)肉桂(表重者用枝)

    生蔥、姜煎。

    平胃散治脾濕痰痞,宿食滿悶,嘔瀉及嵐瘴不服水土。

    蒼術(shù)(泔浸,炒) 濃樸(姜炒) 陳皮 炙草姜、棗煎。如傷食加神曲、麥芽或枳實,濕勝加五苓散,痰多加制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參、術(shù),痞悶加枳殼、木香、香附,大便結(jié)閉加熟軍,小便赤澀加芩、澤,風(fēng)寒加蔥、豉、蘇、芷、防風(fēng)。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