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兩陽合明的關鍵是合,有關合的意義我們前面已作過討論,就是聚合陽氣勿使發(fā)散的意思。那么燥的意義呢?《說文》云:燥者,干也。燥就是干,所以,干燥往往連起來用。在這里大家應該注意“干”字我們用的繁體,而在繁體里,它與易中的干卦是一個字。干(干)與干(qián)是同體異音字。干為什么要與干同體呢?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干卦在后天八卦里處在西北方位,一提西北,大家很可能就會自然地把它與干燥聯(lián)系起來。在寫這段文字之前,我剛好應邀到西北去會診一個美國病人,上機前穿著襯衣,可一下飛機就得穿毛衣。天冷這還沒什么,多穿幾件衣服就解決了,作為南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這個干燥。到的第二天嘴唇就干裂了,等到第三天就起了焦巴。西北為什么會這么干燥?可見干乾同體不僅僅是一個借用的問題,還有深層的涵義。
干燥相對的是潮濕,就像寒熱相對一樣。前面我們討論寒的時候是從熱這個角度去談,這里我們討論燥也可以借用這個方法,就是從濕這個角度去論燥,看看燥在陰陽上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
研究濕我們還是先從它的造字入手,濕的形符為“氵”,說明濕與水有關聯(lián);濕的聲符為顯,顯是什么呢?我們常常與顯連用的一個字就是明,明顯或者顯明。是什么東西能夠讓我們獲得明顯或者顯明?白天是太陽,夜晚是燈火。太陽也好,燈火也好,都是陽的象征,陽能使之顯,陽能使之明。故顯者陽也,陽者顯也。原來濕中也有陰陽。顯義了知以后,濕義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濕?怎么形成濕?水加陽為濕,陽蒸水動以成氤氳者為濕。濕與水有關聯(lián),濕從哪里來?濕從水中來。所以很多地方我們是水濕并稱,但,濕與水又有區(qū)別,這個區(qū)別就在“顯”上,就在陽上。濕雖從水中來,但它畢竟不是水,必須是陽氣散發(fā)以成蒸動之勢,以成氤氳之勢,這個時候才成為濕。所以,陽氣的散發(fā)蒸動是構成濕的一個條件。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春夏秋冬四時里,哪些時候多濕,哪些時候少濕?當然是春夏的時候多濕,秋冬的時候少濕。我們再從方位來看,東南西北又是哪些地方多濕,哪些地方少濕呢?東南陽也,其地濕多;西北陰也,其地濕少。為什么會造成這個濕的差別?很顯然就是因為在陽氣散發(fā)蒸動的程度上有區(qū)別。
六氣的本質(zhì)是什么?春夏的陽氣蒸蒸日上,所以連帶出的這個濕就自然很多,而秋冬的陽氣由發(fā)散轉(zhuǎn)為聚合,聚合了就無以蒸騰。無以蒸騰,那構成濕的這個條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自然少濕。而由這個秋冬少濕又自然連帶出一個重要的相關問題,就是燥的問題。燥濕相對,多濕了自然少燥,少濕了自然多燥。為什么秋冬干燥?為什么西北干燥?說穿了就是濕少了,就是陽氣的蒸動少了。這樣一來,濕燥的問題就又回到陰陽上來了。我們探討事物就是要抓住它的本質(zhì),什么是事物的本質(zhì)呢?前面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就是陰陽。所以,我們從這樣一個層面來討論濕,來討論燥,這就抓到了本質(zhì),這就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求本。
十九病機為什么不言“燥”?燥、濕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清楚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病機十九條,就覺得十九條中不言燥并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為怪。實際上,言濕言熱,燥在其中矣。陽氣散發(fā)則為濕為熱,陽氣聚合則燥生矣。因此燥也好,濕也好,不過是陰陽的不同狀態(tài)而已。劉河間、喻嘉言自以為高明,給病機補上一條燥,看起來很有必要,其實是著相了,是蛇足了。
有關濕燥的這樣一個意義,我們還可以從易卦的方面看。濕的易象表達。《周易》的第五卦叫做需卦,用文字來表述這個卦象就是水天需。上卦為水為坎,下卦為天為乾。易系統(tǒng)本來有三個分支,我們常說的《周易》只是其中的一易,除此之外,還有連山、歸藏二易?!吨芤住芬郧鞛槠鹗?,《連山》以艮山為起手,《歸藏》以坤地為起手。在《歸藏》易中,需卦叫作溽卦,溽是什么呢?溽者濡也,濕也。因此,需這一卦就是專門用來討論“濕”的。我們要把濕這樣一個概念、這樣一個問題放到二維平面上來討論,那就非需卦莫屬。我們看需卦,看溽卦,看這個“濕”卦,什么叫濕呢?水在天上即為濕。水在空氣中彌漫、氤氳即為濕。水何以在天?水何以彌漫空中?離開陽氣的蒸騰是不成的。陽氣不能蒸騰,陽氣聚合了,水就無以在天,水就無以彌漫,這個時候水就只能潤下,而不能“潤”上為濕。沒有濕,燥就自然產(chǎn)生了。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兩陽合明的關鍵是合,有關合的意義我們前面已作過討論,就是聚合陽氣勿使發(fā)散的意思。那么燥的意義呢?《說文》云:燥者,干也。燥就是干,所以,干燥往往連起來用。在這里大家應該注意“干”字我們用的繁體,而在繁體里,它與易中的干卦是一個字。干(干)與干(qián)是同體異音字。干為什么要與干同體呢?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干卦在后天八卦里處在西北方位,一提西北,大家很可能就會自然地把它與干燥聯(lián)系起來。在寫這段文字之前,我剛好應邀到西北去會診一個美國病人,上機前穿著襯衣,可一下飛機就得穿毛衣。天冷這還沒什么,多穿幾件衣服就解決了,作為南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這個干燥。到的第二天嘴唇就干裂了,等到第三天就起了焦巴。西北為什么會這么干燥?可見干乾同體不僅僅是一個借用的問題,還有深層的涵義。
干燥相對的是潮濕,就像寒熱相對一樣。前面我們討論寒的時候是從熱這個角度去談,這里我們討論燥也可以借用這個方法,就是從濕這個角度去論燥,看看燥在陰陽上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
研究濕我們還是先從它的造字入手,濕的形符為“氵”,說明濕與水有關聯(lián);濕的聲符為顯,顯是什么呢?我們常常與顯連用的一個字就是明,明顯或者顯明。是什么東西能夠讓我們獲得明顯或者顯明?白天是太陽,夜晚是燈火。太陽也好,燈火也好,都是陽的象征,陽能使之顯,陽能使之明。故顯者陽也,陽者顯也。原來濕中也有陰陽。顯義了知以后,濕義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濕?怎么形成濕?水加陽為濕,陽蒸水動以成氤氳者為濕。濕與水有關聯(lián),濕從哪里來?濕從水中來。所以很多地方我們是水濕并稱,但,濕與水又有區(qū)別,這個區(qū)別就在“顯”上,就在陽上。濕雖從水中來,但它畢竟不是水,必須是陽氣散發(fā)以成蒸動之勢,以成氤氳之勢,這個時候才成為濕。所以,陽氣的散發(fā)蒸動是構成濕的一個條件。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春夏秋冬四時里,哪些時候多濕,哪些時候少濕?當然是春夏的時候多濕,秋冬的時候少濕。我們再從方位來看,東南西北又是哪些地方多濕,哪些地方少濕呢?東南陽也,其地濕多;西北陰也,其地濕少。為什么會造成這個濕的差別?很顯然就是因為在陽氣散發(fā)蒸動的程度上有區(qū)別。
六氣的本質(zhì)是什么?春夏的陽氣蒸蒸日上,所以連帶出的這個濕就自然很多,而秋冬的陽氣由發(fā)散轉(zhuǎn)為聚合,聚合了就無以蒸騰。無以蒸騰,那構成濕的這個條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自然少濕。而由這個秋冬少濕又自然連帶出一個重要的相關問題,就是燥的問題。燥濕相對,多濕了自然少燥,少濕了自然多燥。為什么秋冬干燥?為什么西北干燥?說穿了就是濕少了,就是陽氣的蒸動少了。這樣一來,濕燥的問題就又回到陰陽上來了。我們探討事物就是要抓住它的本質(zhì),什么是事物的本質(zhì)呢?前面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就是陰陽。所以,我們從這樣一個層面來討論濕,來討論燥,這就抓到了本質(zhì),這就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求本。
十九病機為什么不言“燥”?燥、濕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清楚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病機十九條,就覺得十九條中不言燥并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為怪。實際上,言濕言熱,燥在其中矣。陽氣散發(fā)則為濕為熱,陽氣聚合則燥生矣。因此燥也好,濕也好,不過是陰陽的不同狀態(tài)而已。劉河間、喻嘉言自以為高明,給病機補上一條燥,看起來很有必要,其實是著相了,是蛇足了。
有關濕燥的這樣一個意義,我們還可以從易卦的方面看。濕的易象表達。《周易》的第五卦叫做需卦,用文字來表述這個卦象就是水天需。上卦為水為坎,下卦為天為乾。易系統(tǒng)本來有三個分支,我們常說的《周易》只是其中的一易,除此之外,還有連山、歸藏二易?!吨芤住芬郧鞛槠鹗?,《連山》以艮山為起手,《歸藏》以坤地為起手。在《歸藏》易中,需卦叫作溽卦,溽是什么呢?溽者濡也,濕也。因此,需這一卦就是專門用來討論“濕”的。我們要把濕這樣一個概念、這樣一個問題放到二維平面上來討論,那就非需卦莫屬。我們看需卦,看溽卦,看這個“濕”卦,什么叫濕呢?水在天上即為濕。水在空氣中彌漫、氤氳即為濕。水何以在天?水何以彌漫空中?離開陽氣的蒸騰是不成的。陽氣不能蒸騰,陽氣聚合了,水就無以在天,水就無以彌漫,這個時候水就只能潤下,而不能“潤”上為濕。沒有濕,燥就自然產(chǎn)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