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陰陽談的是陰與陽兩者之間的事,既然是兩者,就有一個相互的關系問題,這也是陰陽這門學問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上述這個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有很精辟的論述,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句話基本上將陰陽的主要方面包含進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陰陽的學問也就可以基本解決。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主要是講的一年里的陰陽變化以及萬物的生長情況。陽生陰長主要講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陽漸漸生,陰漸漸長,兩者的關系非常協調。聯系到具體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漸長,氣溫漸高,我們隨處可以感受到陽氣的不斷增長。那么陰呢?陽化氣,陰成形,這些成形的,屬陰的萬物也隨著這個陽的增長而不斷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榮。這個過程真正是陽在生,陰在長,夫唱婦隨。與我們以往所說的對立的、消長的關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陽產生了,萬物反而消滅,完全不是這么一個情況。如果用現代一些的語言來形容這個過程,那么,陽氣就好比能量,我們可以設想在天地之間有這樣一個能量庫,而在春夏這兩季,能量是處在一個釋放的過程,隨著能量的釋放,萬物得到這個能量的供給,便逐漸的生長,繁茂起來。否則,萬物憑什么會生長繁茂呢?就是因為這個陽氣的釋放,這個能量的釋放造成的。這是陽生陰長。
那么,陽殺陰藏呢?這是講秋冬的變化。大家不要把這個“陽殺”看成真正的殺滅,“陽殺”與“陽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陽生指的是陽的釋放,能量的釋放。那這個釋放是不是會無休止的進行下去呢?應該不會。這好比我們拳擊,拳頭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頭還老是停留在這個狀態(tài),那就沒辦法進行第二擊。所以,必須先把拳頭收回來,才能打下面的一擊。陽氣也是這樣,老是生發(fā),老是釋放行不行?不行!這樣就不能持續(xù)。所以,生發(fā)、釋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陽氣的收藏相對于釋放而言,就是“陽殺”。陽殺了,能量收藏起來了,天地萬物得不到這個能量的供給,萬物的生長就趨于停止,而且漸漸地凋零、枯萎,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就是講的這個肅殺的狀態(tài),就是講的這個收藏的狀態(tài)。
欲成大醫(yī),能舍《易》乎?上述的這個過程是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開始新一輪的生發(fā)、釋放。這便是《素問》所講的“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陽指的是生發(fā)、釋放的這個過程,陰指的是收藏的過程。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指的也是這個過程。用《素問》的“重陽必陰,重陰必陽”來闡述上面的這個轉換,是非常形象的。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結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識?!吨芤住肥且槐緦iT講陰陽變化的書,而且這個陰陽的變化它用一個二維的圖象表示出來,這就使陰陽的變化更為直觀、更為清晰。特別是描述一年的陰陽變化,它有專門的“十二消息卦”,即:復、臨、泰、大壯、(訣去讠)、乾、姤、遯、否、觀、剝、坤,如果用一句詩來記憶十二消息卦,就是“復臨泰壯(訣去讠)乾姤,遯否觀剝坤二六?!逼渲袕拓詫氖抢蠚v十一月的變化,依次類推,臨為十二月,泰為正月,大壯為二月,聎為三月,乾為四月,姤為五月,遯為六月,否為七月,觀為八月,剝?yōu)榫旁?,坤為十月?/p>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統里又叫別卦,它是由兩個經卦重疊而成,經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卦系統,別卦也就是常說的六十四卦系統。從十二消息卦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乾坤兩卦以外,其他的十個卦都是陰陽爻混雜在一起,既有陰,也有陽。而乾坤兩卦不同,它是純陰純陽。乾卦由兩個純陽的經卦(乾)重疊而成,所以,又稱重陽卦。坤卦由兩個純陰的經卦(坤)重疊而成,所以,又稱重陰卦。從復卦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陽爻在逐漸增多,標志著陽氣的生發(fā)、釋放在不斷地增強,一直到乾卦,變成六爻皆陽,變成重陽,陽的生發(fā)、釋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樣呢?重陽必陰。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時候,上述這樣一種陽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變化,陽不再增長了,而陰卻悄然而起。
姤卦所對應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對應的這樣一種重陽必陰的轉換則發(fā)生在五月的夏至節(jié)上?!爸痢辈皇堑絹淼囊馑?,“至”的意思是極限。夏為陽,到夏至這個點上,陽的增長已經到了極限,而物極必反,所以就有這個“夏至—陰生”的變化,就有這個陽極生陰,重陽必陰的變化。姤卦以后,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格局,陰不斷在增長,而陽不斷在萎縮,直到坤卦,變成六爻皆陰,變成重陰。而重陰必陽,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復卦,又重新轉入陽的格局。于是我們又看到了一個陽爻不斷增長,陽氣的釋放漸漸增強的過程。這里為什么要起復卦這個名呢?復就有重復、來復的意思,到了這個點上,又開始新一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變化,所以這一卦取名為復。
在上述這個變化過程中,我們還應留意另一個問題,這就是重陰必陽的變化,一陽生的變化并不發(fā)生于立春,而是發(fā)生在隆冬。同樣,重陽必陰的變化,姤所涵的一陰生的變化,也沒有發(fā)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這又反映了陰陽的另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從上面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討論陰陽,討論中醫(yī),如果結合《周易》來談,會顯得更方便、更直觀,更有助于我們了解她的確切內涵。所以,歷代都有人強調醫(yī)易的關系,尤其孫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yī)?!边@一點我們應該引起重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陰陽談的是陰與陽兩者之間的事,既然是兩者,就有一個相互的關系問題,這也是陰陽這門學問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上述這個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有很精辟的論述,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句話基本上將陰陽的主要方面包含進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陰陽的學問也就可以基本解決。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主要是講的一年里的陰陽變化以及萬物的生長情況。陽生陰長主要講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陽漸漸生,陰漸漸長,兩者的關系非常協調。聯系到具體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漸長,氣溫漸高,我們隨處可以感受到陽氣的不斷增長。那么陰呢?陽化氣,陰成形,這些成形的,屬陰的萬物也隨著這個陽的增長而不斷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榮。這個過程真正是陽在生,陰在長,夫唱婦隨。與我們以往所說的對立的、消長的關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陽產生了,萬物反而消滅,完全不是這么一個情況。如果用現代一些的語言來形容這個過程,那么,陽氣就好比能量,我們可以設想在天地之間有這樣一個能量庫,而在春夏這兩季,能量是處在一個釋放的過程,隨著能量的釋放,萬物得到這個能量的供給,便逐漸的生長,繁茂起來。否則,萬物憑什么會生長繁茂呢?就是因為這個陽氣的釋放,這個能量的釋放造成的。這是陽生陰長。
那么,陽殺陰藏呢?這是講秋冬的變化。大家不要把這個“陽殺”看成真正的殺滅,“陽殺”與“陽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陽生指的是陽的釋放,能量的釋放。那這個釋放是不是會無休止的進行下去呢?應該不會。這好比我們拳擊,拳頭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頭還老是停留在這個狀態(tài),那就沒辦法進行第二擊。所以,必須先把拳頭收回來,才能打下面的一擊。陽氣也是這樣,老是生發(fā),老是釋放行不行?不行!這樣就不能持續(xù)。所以,生發(fā)、釋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陽氣的收藏相對于釋放而言,就是“陽殺”。陽殺了,能量收藏起來了,天地萬物得不到這個能量的供給,萬物的生長就趨于停止,而且漸漸地凋零、枯萎,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就是講的這個肅殺的狀態(tài),就是講的這個收藏的狀態(tài)。
欲成大醫(yī),能舍《易》乎?上述的這個過程是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開始新一輪的生發(fā)、釋放。這便是《素問》所講的“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陽指的是生發(fā)、釋放的這個過程,陰指的是收藏的過程。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指的也是這個過程。用《素問》的“重陽必陰,重陰必陽”來闡述上面的這個轉換,是非常形象的。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結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識?!吨芤住肥且槐緦iT講陰陽變化的書,而且這個陰陽的變化它用一個二維的圖象表示出來,這就使陰陽的變化更為直觀、更為清晰。特別是描述一年的陰陽變化,它有專門的“十二消息卦”,即:復、臨、泰、大壯、(訣去讠)、乾、姤、遯、否、觀、剝、坤,如果用一句詩來記憶十二消息卦,就是“復臨泰壯(訣去讠)乾姤,遯否觀剝坤二六?!逼渲袕拓詫氖抢蠚v十一月的變化,依次類推,臨為十二月,泰為正月,大壯為二月,聎為三月,乾為四月,姤為五月,遯為六月,否為七月,觀為八月,剝?yōu)榫旁?,坤為十月?/p>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統里又叫別卦,它是由兩個經卦重疊而成,經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卦系統,別卦也就是常說的六十四卦系統。從十二消息卦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乾坤兩卦以外,其他的十個卦都是陰陽爻混雜在一起,既有陰,也有陽。而乾坤兩卦不同,它是純陰純陽。乾卦由兩個純陽的經卦(乾)重疊而成,所以,又稱重陽卦。坤卦由兩個純陰的經卦(坤)重疊而成,所以,又稱重陰卦。從復卦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陽爻在逐漸增多,標志著陽氣的生發(fā)、釋放在不斷地增強,一直到乾卦,變成六爻皆陽,變成重陽,陽的生發(fā)、釋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樣呢?重陽必陰。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時候,上述這樣一種陽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變化,陽不再增長了,而陰卻悄然而起。
姤卦所對應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對應的這樣一種重陽必陰的轉換則發(fā)生在五月的夏至節(jié)上?!爸痢辈皇堑絹淼囊馑?,“至”的意思是極限。夏為陽,到夏至這個點上,陽的增長已經到了極限,而物極必反,所以就有這個“夏至—陰生”的變化,就有這個陽極生陰,重陽必陰的變化。姤卦以后,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格局,陰不斷在增長,而陽不斷在萎縮,直到坤卦,變成六爻皆陰,變成重陰。而重陰必陽,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復卦,又重新轉入陽的格局。于是我們又看到了一個陽爻不斷增長,陽氣的釋放漸漸增強的過程。這里為什么要起復卦這個名呢?復就有重復、來復的意思,到了這個點上,又開始新一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變化,所以這一卦取名為復。
在上述這個變化過程中,我們還應留意另一個問題,這就是重陰必陽的變化,一陽生的變化并不發(fā)生于立春,而是發(fā)生在隆冬。同樣,重陽必陰的變化,姤所涵的一陰生的變化,也沒有發(fā)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這又反映了陰陽的另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從上面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討論陰陽,討論中醫(yī),如果結合《周易》來談,會顯得更方便、更直觀,更有助于我們了解她的確切內涵。所以,歷代都有人強調醫(yī)易的關系,尤其孫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yī)?!边@一點我們應該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