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乳石發(fā)動上沖頭面及身體壯熱

    論曰乳石發(fā)動,上沖頭面及身體壯熱者。由將適過度,臟腑痞塞,氣不得宣通也,夫服乳石者,以能捍風寒逐冷濕導經脈益飲食也。然在陰則補其不足,在陽則能益其栗悍。若陰盛陽虛,則石氣發(fā)露,此所以熱沖頭面身體也。

    治乳石發(fā)胸背頭中游熱。黃 湯方

    黃 (銼) 芍藥 甘草(炙)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石膏(碎) 生地黃(切焙) 生姜(切焙) 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 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桂(去粗皮一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二盞,入竹葉十片,棗二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早晨日午夜臥各一。

    治乳石發(fā)動,身熱如火。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 枳實(去瓤麩炒各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 栝蔞根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晨日午食前各一。

    治乳石發(fā)熱如火,頭痛煩悶,寒熱嘔逆。升麻湯方

    升麻 前胡(去蘆頭)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生地黃(切焙各三兩) 枳殼(去瓤麩炒)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二盞,入豉一合綿裹,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晨日午各一,心煩,加麥門冬一兩,稍冷,加生姜一兩。

    治桃花石發(fā),即心噤身熱頭痛,宜溫清酒,隨多少服之,酒行即瘥,亦可服大麥麩,并此。麥奴湯方

    大麥奴(陰干) 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桂(去粗皮一兩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二盞,入蔥白四寸,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晚食前各一。

    治乳石發(fā),食訖心煩悶,寒熱頭眩,胸中不安者。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四兩) 梔子仁(二十枚) 大黃(銼炒二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早晚食前各一。

    治乳石發(fā)動,忽大熱,多欲就臥冷地,又不得食諸熱面熱酒。方

    五加木根葉皮(銼曝二兩)

    上一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浮石發(fā)熱,除熱。蜂房湯方

    露蜂房(炙三兩)

    上一味銼碎,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頓服,若不定,隔三五日再服。

    治金石發(fā)熱及諸熱暴赤目。方

    冬葵子(二合) 樸硝(一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同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空心早晚食前各一。

    治金石發(fā)熱及諸熱。樸硝丸方

    樸硝(煉成半斤)

    上一味,研成粉,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蜜水下,服金石經年,覺身中少熱,即以此丸壓之。每夜臥時,服三十至四十丸,取胸膈涼為度,若有時患及發(fā)者,即取樸硝粉一匙,空心水調服之,以利為度,凡樸硝取色白而不著風者佳。色黃者傷人。

    治乳石心下煩悶,內熱不安。冷石湯方

    凝水石(半兩)

    上一味,以水半盞,磨汁服之,不瘥再作。

    治乳石發(fā)。麻黃湯方

    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二兩) 石膏(碎一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半)

    上三味,粗搗篩,分作兩帖,每帖以水三盞,煎至二盞,去滓內雞子白二枚,芒硝末一錢,熱攪令沫出,以涂摩瘡上,即瘥。

    治石藥發(fā)動,上沖頭面,疼痛浮腫,心神恍惚。防風湯方

    防風(去叉) 當歸(切焙) 澤瀉 威靈仙(去土) 甘草(炙銼) 黃連(去須) 虎杖(各一兩半) 石葦(去毛)天門冬(去心焙) 白石脂(研) 槐實(炒) 地榆(各二兩) 石膏(椎碎三兩) 生地黃(切焙六兩) 大黃(銼炒) 黃芩(去黑心) 犀角(鎊) 硝石(研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 咀,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