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膽有二,有肝熱刑脾而疸,有濕極而疸,若肝脈洪大,胃脈濡弱而濁,肝脈加之浮,腎脈搏而擊,即發(fā)黃膽,若胃脈重濁而弦長,按之無骨力,腎脈搏而沉,心脈有動象,即濕極而發(fā)疸,然疸之病,多先目黃,以眾脈皆會于目系,所以肝熱亦目黃而疸,胃熱亦目黃而疸,肝熱即口干引飲,小府赤而澀,胃濕亦目黃,而口不干,小府赤而不澀,又有下部冒寒履濕,濕氣沖心,發(fā)為目黃,不必是疸,素問言太陽之勝,有面赤目黃者是也,只可緩行其小府,濕熱相郁而疸,即□脈洪而大,不弦,卻帶軟而長,宜利其小府。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龔廷賢(子才、云林)著。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膽有二,有肝熱刑脾而疸,有濕極而疸,若肝脈洪大,胃脈濡弱而濁,肝脈加之浮,腎脈搏而擊,即發(fā)黃膽,若胃脈重濁而弦長,按之無骨力,腎脈搏而沉,心脈有動象,即濕極而發(fā)疸,然疸之病,多先目黃,以眾脈皆會于目系,所以肝熱亦目黃而疸,胃熱亦目黃而疸,肝熱即口干引飲,小府赤而澀,胃濕亦目黃,而口不干,小府赤而不澀,又有下部冒寒履濕,濕氣沖心,發(fā)為目黃,不必是疸,素問言太陽之勝,有面赤目黃者是也,只可緩行其小府,濕熱相郁而疸,即□脈洪而大,不弦,卻帶軟而長,宜利其小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