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太陽、陽明兩經(jīng)合病,頭項強痛,背亦牽強,脈浮元汗惡風者,及表不解,下利而嘔者,并宜服此發(fā)汗。
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jié),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麻黃佐桂枝發(fā)太陽營衛(wèi)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陽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陽明,以嘔利屬陽明多也。二陽表急,非溫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驀I或利,里已失和,雖啜粥而胃亦不能輸精于皮毛,故不須啜粥也。柯琴曰∶此證身不疼、腰不疼、骨節(jié)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于背,牽動不寧,是筋傷于風矣。不喘不煩躁,不干嘔,是里不病,元汗惡風,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則是表實里虛矣。比麻黃、青龍二證較輕,然項強連背拘強,更甚于項強無汗,不失為表。但脈浮不緊,故不從乎麻黃,而于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小變麻桂之法也。蓋葛根為陽明主藥,凡太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太陽藥中;凡少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少陽藥中,無不可也。李杲定為陽明經(jīng)藥。張潔古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人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藥,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于發(fā)表者不同也。
《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集注】喻昌曰∶傷寒項背KT KT ,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此證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陽、陽明兩經(jīng)之界。兩經(jīng)之熱并于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無汗。陽明之筋內(nèi)結(jié)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huán)口,熱并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nèi)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jīng)之濕熱,與風寒之表,法無害其同也。
《女科經(jīng)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詳論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太陽、陽明兩經(jīng)合病,頭項強痛,背亦牽強,脈浮元汗惡風者,及表不解,下利而嘔者,并宜服此發(fā)汗。
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jié),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麻黃佐桂枝發(fā)太陽營衛(wèi)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陽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陽明,以嘔利屬陽明多也。二陽表急,非溫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驀I或利,里已失和,雖啜粥而胃亦不能輸精于皮毛,故不須啜粥也。柯琴曰∶此證身不疼、腰不疼、骨節(jié)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于背,牽動不寧,是筋傷于風矣。不喘不煩躁,不干嘔,是里不病,元汗惡風,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則是表實里虛矣。比麻黃、青龍二證較輕,然項強連背拘強,更甚于項強無汗,不失為表。但脈浮不緊,故不從乎麻黃,而于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小變麻桂之法也。蓋葛根為陽明主藥,凡太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太陽藥中;凡少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少陽藥中,無不可也。李杲定為陽明經(jīng)藥。張潔古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人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藥,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于發(fā)表者不同也。
《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集注】喻昌曰∶傷寒項背KT KT ,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此證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陽、陽明兩經(jīng)之界。兩經(jīng)之熱并于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無汗。陽明之筋內(nèi)結(jié)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huán)口,熱并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nèi)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jīng)之濕熱,與風寒之表,法無害其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