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說意》 少陰里證

    少陰病,脈微細沉數(shù),此里氣之實,不可發(fā)汗。凡一見脈沉,當(dāng)急溫之,宜四逆湯也(方在“太陰”)。

    若脈既沉矣,再兼身體疼,骨節(jié)痛,手足寒冷者,是水勝而土負,宜附子湯,參、術(shù),補中而培土,苓、附,瀉濕而溫寒,芍藥清風(fēng)木而斂相火也。若病得二三日,口中清和,無土勝水負口燥咽干之證,而其背惡寒者,是寒水之旺,以太陽、少陰同行脊背,亦宜附子湯,補火土而瀉水也。

    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病則不化君火而化寒水,火盛則生土而克水,水盛則滅火而侮土。陽明病者,燥土克水,宜用承氣,太陰病者,寒水侮土,宜用真武,以水之流濕,其性然也。故少陰負而陽明勝則為順,少陰勝而太陰負則為逆。土旺于四季,少陰之手足逆冷者,水勝土負,脾胃寒濕,不能行氣于四肢也。

    【90】附子湯 八十五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shù)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孟顯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