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綱】仲景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目】朱震亨曰。凡手足六經之脈。皆自陰傳陽。自陽傳陰。陰氣勝。則陽不達于四肢。故為寒厥。
熱厥可下。寒厥惟有溫補。
【綱】仲景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驈亩?。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目】成無己曰。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陰陽氣不相接。謂陽氣內陷。熱氣逆伏。故手足冷也。夫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
強發(fā)汗而動血。亦是發(fā)動其熱。先熱而后厥者。熱伏于內也。先厥而后熱者。陰退而陽氣得復也。
若始得之便厥。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矣。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
【綱】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目】危亦林曰。陰陽二厥脈皆沉。所以使人疑之。然陰厥脈沉遲而弱。陽厥脈沉伏而滑。陽厥指甲時一溫。陰厥指甲常冷。足蜷不渴。清便如常。外癥則自惺惺也。若未辨陰陽。宜用理中湯試之。陽厥則便熱。陰厥則不熱。
柯琴曰。大汗亡陽。大下亡陰。陰陽俱虛。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二條。治之失宜。雖大汗出而熱不去。惡寒不止。表未除也。內拘急而下利。里寒已發(fā)。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見矣??芍頍崂锖?。即表寒亡陽者矣。
【綱】仲景曰。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目】張云岐曰。里無熱。故小便利。表虛寒。故見厥。傷寒以陽為主。今則陽消陰長。故難治。
【綱】仲景曰。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大抵下利之人。見厥復利。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者便為厥。是陰氣遠勝也。故復下利。
龔信曰。此條吐利。不言清谷。汗出不言大。脈不言微弱。幸有此表陽。再以四逆溫其里??赏渖病?/p>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蚋雇?。或干嘔?;蜓释??;蚶?。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
為難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目】鰲按。首條厥逆。因寒盛于外也。二條厥逆。因下虛也。然比首條脈癥皆輕。三條厥逆。
因陰盛格陽也。故加豬膽汁為反佐。四條厥逆。因六腑氣絕于外也。五條厥逆。因于亡血也。何以知之。其脈空虛也。六條厥逆。因結胸也。與五條合看。當知結胸癥有熱厥者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
脈不還者死。
【目】陳士鐸曰。傷寒陰癥發(fā)厥。灸其厥陰之經。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湯藥之神也。然茍以參藥救之。未有不生者。方名還厥湯。白術四兩。附子、干姜各三錢。水煎。一帖而蘇。凡具有厥逆等癥。即以此方投之。神效如響。蓋白術最利腰臍。陰寒初入。原從臍始。利其腰臍。則腎宮有生氣。佐以姜附。則無微不達。而邪又安留乎。
鰲按。此二條。皆屬陰虛。故皆用灸法。蓋脈之促者。雖為陽脈。亦有陽虛而促者。亦有陰盛而促者。此則陰盛而促者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目】柯琴曰。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脛而言。此手足。是言指掌也。四肢之陽猶在。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脈絕。手足厥逆。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目】陳士鐸曰。二條脈癥。當急灸關元之脈。以寒極而脈伏。非灸則脈不能出也。今灸之而脈仍不還。反為微喘。此氣逆而不下。乃奔于上而欲絕也。本是死癥。而吾以為可生者。正以其無脈也。夫人死而后無脈。今未死而無脈。非無也。乃伏也。灸之不還。豈真無脈可還乎。無脈。應死矣。而仍未死。止作微喘。是脈欲還而不能遽還也。方用人參一兩。熟地五錢。牛膝三錢。甘草、附子各一錢。名還脈湯。一帖而脈驟出者死。茍得漸出??赏?。三條。時脈還。亦用灸法而還者也。然亦必手足溫者可生。正見陽氣之尚留耳。倘脈不還。則手足終無溫熱之時。是陽不可返。
而死不可生矣。不知脈之不返。因灸法而不能返也。灸之力微。終不及藥之力濃。吾以人參三兩灌之。則脈自欲生矣。
鰲按。首條。下利厥逆。服白通湯。惡脈之驟出。二三條。下利。厥逆無脈。用灸法。欲脈之猝還。一死一生者。何也。一用灸而一用藥也??梢娪盟幹芩俪雒}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蚣?。或小便不利?;蚋怪型础;蛐估轮卣?。四逆散主之。
【目】柯琴曰。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達于四肢。因而厥逆。故四肢多屬于陰。此則泄利下重。陽邪下陷入陰中。陽內而陰反外。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也??芍允肿阖世錇闊嶝?。手足厥逆為寒厥者。亦鑿矣。條中無主癥。而皆是或然癥。故小便不利。同小青龍癥。厥悸。同茯苓甘草癥??壤雇础P”悴焕?。同真武癥。種種是水氣為患。不用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
又不用白頭翁湯者。四逆故也。此少陰之樞無主。故多或然癥。因取四物以散四逆之熱邪。隨癥加減。以治或然癥。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所謂厥因下之者此方矣。
【綱】仲景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
【目】成無己曰。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客胸。郁郁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柯琴曰。利而手足溫。是陽回。故可治。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純陰無陽。所謂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者。下利不禁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目】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傷寒之始。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則一身盡熱。太陰少陰受邪。則手足自溫。是表邪漸緩而欲傳里也。傷寒四五日。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是太陽邪傳少陽也。脈浮。手足溫。為系在太陰。是少陽邪傳太陰也。是知邪在半表里。則手足不熱而自溫。至邪傳少陰。為里癥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已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厥冷矣。四逆散枳實、柴胡、白芍、甘草皆寒涼。
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盡虛寒癥也。四逆湯干姜、附子。皆熱藥。亦治四逆手足寒。旨哉。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用四逆散。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用四逆湯溫之。毋令誤也。
陳士鐸曰。少陰癥。上吐下利。且兼煩躁。則陰陽擾亂拂抑。而無生氣可知。況手足逆冷。是脾胃之氣又將絕也。自是死癥。然而治之于早。未嘗不可救。急以人參、白術各二兩。肉桂、丁香各二錢。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湯。人參救元陽之絕。白術救脾胃之崩。丁香止嘔。肉桂溫中。又能止瀉。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變亂。轉生機于頃刻。豈能舍此方哉。
少陰癥。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亦是死癥。而吾以為可救者。全在脈不至。不煩而躁。夫病至四肢之逆。陰陽之將絕可知。脈之不至。未必非寒極而伏也。不然。陽絕則心宜煩。
乃不煩。但嫌其煩而不躁。則陽未絕而將絕。為可畏耳。陽既欲絕。則陰亦隨絕。故一補陽。陽回而陰亦回也。急用生生湯可活。人參三兩。棗仁炒五錢。附子三錢。水煎。人參以回陰陽。附子祛寒。棗仁安心。則心定而躁可去。脈可出矣。死中求活。其在此方乎。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綱】仲景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目】朱震亨曰。凡手足六經之脈。皆自陰傳陽。自陽傳陰。陰氣勝。則陽不達于四肢。故為寒厥。
熱厥可下。寒厥惟有溫補。
【綱】仲景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驈亩?。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目】成無己曰。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陰陽氣不相接。謂陽氣內陷。熱氣逆伏。故手足冷也。夫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
強發(fā)汗而動血。亦是發(fā)動其熱。先熱而后厥者。熱伏于內也。先厥而后熱者。陰退而陽氣得復也。
若始得之便厥。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矣。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
【綱】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目】危亦林曰。陰陽二厥脈皆沉。所以使人疑之。然陰厥脈沉遲而弱。陽厥脈沉伏而滑。陽厥指甲時一溫。陰厥指甲常冷。足蜷不渴。清便如常。外癥則自惺惺也。若未辨陰陽。宜用理中湯試之。陽厥則便熱。陰厥則不熱。
柯琴曰。大汗亡陽。大下亡陰。陰陽俱虛。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二條。治之失宜。雖大汗出而熱不去。惡寒不止。表未除也。內拘急而下利。里寒已發(fā)。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見矣??芍頍崂锖?。即表寒亡陽者矣。
【綱】仲景曰。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目】張云岐曰。里無熱。故小便利。表虛寒。故見厥。傷寒以陽為主。今則陽消陰長。故難治。
【綱】仲景曰。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大抵下利之人。見厥復利。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者便為厥。是陰氣遠勝也。故復下利。
龔信曰。此條吐利。不言清谷。汗出不言大。脈不言微弱。幸有此表陽。再以四逆溫其里??赏渖病?/p>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蚋雇?。或干嘔?;蜓释??;蚶?。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
為難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目】鰲按。首條厥逆。因寒盛于外也。二條厥逆。因下虛也。然比首條脈癥皆輕。三條厥逆。
因陰盛格陽也。故加豬膽汁為反佐。四條厥逆。因六腑氣絕于外也。五條厥逆。因于亡血也。何以知之。其脈空虛也。六條厥逆。因結胸也。與五條合看。當知結胸癥有熱厥者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
脈不還者死。
【目】陳士鐸曰。傷寒陰癥發(fā)厥。灸其厥陰之經。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湯藥之神也。然茍以參藥救之。未有不生者。方名還厥湯。白術四兩。附子、干姜各三錢。水煎。一帖而蘇。凡具有厥逆等癥。即以此方投之。神效如響。蓋白術最利腰臍。陰寒初入。原從臍始。利其腰臍。則腎宮有生氣。佐以姜附。則無微不達。而邪又安留乎。
鰲按。此二條。皆屬陰虛。故皆用灸法。蓋脈之促者。雖為陽脈。亦有陽虛而促者。亦有陰盛而促者。此則陰盛而促者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目】柯琴曰。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脛而言。此手足。是言指掌也。四肢之陽猶在。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脈絕。手足厥逆。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目】陳士鐸曰。二條脈癥。當急灸關元之脈。以寒極而脈伏。非灸則脈不能出也。今灸之而脈仍不還。反為微喘。此氣逆而不下。乃奔于上而欲絕也。本是死癥。而吾以為可生者。正以其無脈也。夫人死而后無脈。今未死而無脈。非無也。乃伏也。灸之不還。豈真無脈可還乎。無脈。應死矣。而仍未死。止作微喘。是脈欲還而不能遽還也。方用人參一兩。熟地五錢。牛膝三錢。甘草、附子各一錢。名還脈湯。一帖而脈驟出者死。茍得漸出??赏?。三條。時脈還。亦用灸法而還者也。然亦必手足溫者可生。正見陽氣之尚留耳。倘脈不還。則手足終無溫熱之時。是陽不可返。
而死不可生矣。不知脈之不返。因灸法而不能返也。灸之力微。終不及藥之力濃。吾以人參三兩灌之。則脈自欲生矣。
鰲按。首條。下利厥逆。服白通湯。惡脈之驟出。二三條。下利。厥逆無脈。用灸法。欲脈之猝還。一死一生者。何也。一用灸而一用藥也??梢娪盟幹芩俪雒}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蚣?。或小便不利?;蚋怪型础;蛐估轮卣?。四逆散主之。
【目】柯琴曰。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達于四肢。因而厥逆。故四肢多屬于陰。此則泄利下重。陽邪下陷入陰中。陽內而陰反外。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也??芍允肿阖世錇闊嶝?。手足厥逆為寒厥者。亦鑿矣。條中無主癥。而皆是或然癥。故小便不利。同小青龍癥。厥悸。同茯苓甘草癥??壤雇础P”悴焕?。同真武癥。種種是水氣為患。不用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
又不用白頭翁湯者。四逆故也。此少陰之樞無主。故多或然癥。因取四物以散四逆之熱邪。隨癥加減。以治或然癥。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所謂厥因下之者此方矣。
【綱】仲景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
【目】成無己曰。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客胸。郁郁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柯琴曰。利而手足溫。是陽回。故可治。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純陰無陽。所謂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者。下利不禁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目】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傷寒之始。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則一身盡熱。太陰少陰受邪。則手足自溫。是表邪漸緩而欲傳里也。傷寒四五日。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是太陽邪傳少陽也。脈浮。手足溫。為系在太陰。是少陽邪傳太陰也。是知邪在半表里。則手足不熱而自溫。至邪傳少陰。為里癥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已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厥冷矣。四逆散枳實、柴胡、白芍、甘草皆寒涼。
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盡虛寒癥也。四逆湯干姜、附子。皆熱藥。亦治四逆手足寒。旨哉。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用四逆散。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用四逆湯溫之。毋令誤也。
陳士鐸曰。少陰癥。上吐下利。且兼煩躁。則陰陽擾亂拂抑。而無生氣可知。況手足逆冷。是脾胃之氣又將絕也。自是死癥。然而治之于早。未嘗不可救。急以人參、白術各二兩。肉桂、丁香各二錢。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湯。人參救元陽之絕。白術救脾胃之崩。丁香止嘔。肉桂溫中。又能止瀉。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變亂。轉生機于頃刻。豈能舍此方哉。
少陰癥。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亦是死癥。而吾以為可救者。全在脈不至。不煩而躁。夫病至四肢之逆。陰陽之將絕可知。脈之不至。未必非寒極而伏也。不然。陽絕則心宜煩。
乃不煩。但嫌其煩而不躁。則陽未絕而將絕。為可畏耳。陽既欲絕。則陰亦隨絕。故一補陽。陽回而陰亦回也。急用生生湯可活。人參三兩。棗仁炒五錢。附子三錢。水煎。人參以回陰陽。附子祛寒。棗仁安心。則心定而躁可去。脈可出矣。死中求活。其在此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