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四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xiàn)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2001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查古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四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xiàn)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2001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繆希雍曰。太陽病。其癥發(fā)熱。惡寒。惡風(fēng)。頭痛項強。腰脊強。遍身骨痛。脈雖浮洪而不數(shù)。
多不傳經(jīng)。煩躁。脈數(shù)急者。是欲傳經(jīng)。宜先發(fā)汗以解表邪。其藥以羌活湯為主。羌活三錢。前胡、葛根各二錢。甘草八分。生姜三片。棗一枚。杏仁九粒。秋深冬月應(yīng)用此方。亦可量加紫蘇、蔥白。如冬月嚴(yán)寒。感邪即發(fā)。服此藥不得汗。本方加麻黃一錢。生姜四片。共前七片。得汗。勿再服。如病患自覺煩躁。喜就清涼。不喜就熱。兼口渴。是即欲傳入陽明也。若外癥頭疼。遍身骨疼不解?;驇Э诳?。鼻干目疼。不得臥。即系太陽陽明癥。羌活湯中加石膏、知母、麥冬。大劑與之。得汗即解。如自汗。煩躁。頭疼。遍身骨疼不解者。羌活一錢。桂枝七分。石膏一兩二錢。
麥冬六錢。知母三錢。竹葉一百二十片。白芍二錢。甘草八分。如冬月即病太陽癥。惡寒畏風(fēng)。頭疼。遍身骨疼。自汗不渴。宜用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棗三枚。姜一片。太陽病不解。
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愈。其外癥不解者。不可下。當(dāng)先解表。表癥罷。少腹急結(jié)者。
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無蓄血癥。大承氣湯。正陽陽明病者。胃家實熱是也。其癥不大便。自汗。潮熱。口渴。咽干。鼻干。而嘔?;蚋蓢I。目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不惡寒反惡熱或先惡寒。不久旋發(fā)熱。甚則譫語狂亂。循衣摸床。脈洪大而長。宜急解其表。用竹葉石膏湯。
大劑與之。不嘔無汗。與葛根湯。亦須大劑。若表癥已罷。脈緩小。小便利。是病解矣。若表癥解后。
邪結(jié)于里。大便秘。小便短赤。宜用調(diào)胃承氣湯?;蛐〕袣鉁轮?。下后。按其腹中。不作痛而和。
病即已解。如作痛。是燥屎未盡也。再用前藥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利為度。陽明病。不能食。
若其人本虛。勿輕議下。陽明病。頭眩。咳而咽痛者。用葛根、甘草、桔梗、麥冬四味濃煎。數(shù)數(shù)與之。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當(dāng)發(fā)黃。急用梔子、麥冬、淡豆豉。大劑濃煎與之。
如已見身黃。急加茵陳為君主之。陽明病。衄血。此緣失于發(fā)汗。宜用荊芥、蒲黃、側(cè)柏葉各二錢。葛根、生地各三錢。麥冬五錢。丹皮錢半。茅根二兩。濃煎與之。兼飲童便。陽明病。心下硬滿者。此邪未入于腹中。慎勿下之。用竹葉石膏湯。加栝蔞一個搗碎。桔梗二錢。黃連一錢。陽明病。邪結(jié)于里。汗出身重。短氣腹?jié)M而喘。潮熱。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六七日以來。
宜下之。用小承氣不行。換大承氣。勿大其劑。若大便不硬者。慎勿輕下。陽明病。發(fā)汗不解。腹急者。亟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癥。大便難。承氣湯下之。陽明病。下之早。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陽明病。但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黃連、栝蔞。陽明病。自汗出。或發(fā)汗后小便利。津液內(nèi)渴。
大便難硬。不可攻之。須候其自欲便?;蛴妹蹖?dǎo)膽導(dǎo)通之。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本有宿食。宜再用承氣湯下之。食谷欲嘔。屬陽明。非少陽也。胸中煩熱者。竹茹湯主之。
竹茹三錢。麥冬五錢。枇杷葉三大片。蘆根三兩。內(nèi)無熱癥者。小便利。口不渴。此為陽明虛也。
吳茱萸湯主之。吳萸二錢。人參三錢。生姜錢半。棗三枚。水煎。日三服。凡陽明病。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若一服譫語止者。勿再服。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數(shù)者。小承氣湯。服藥后。腹中轉(zhuǎn)氣者。更一服。若不轉(zhuǎn)氣。勿更與。若服后。次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勿再下。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汗止在頭。
用荊芥、葛根各三錢。黃芩、丹皮各錢半。麥冬五錢。生蒲黃二錢。濃煎。童便對飲之。陽明病。
脈浮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若渴欲飲水。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陽明病。協(xié)熱下利者。六一散。心下痞者。以黃連栝蔞湯調(diào)服。脈浮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湯。趺陽脈浮而澀。小便數(shù)。大便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每用十丸。日三服。陽明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發(fā)汗多。若重發(fā)其汗。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不死。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或至十余日。日晡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澀者陽癥見陰脈也)微者。但發(fā)熱譫語。大承氣下之。利勿再服。
陽明病發(fā)狂。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此陽明實也。以承氣亟下之。如便不結(jié)。大劑白虎湯灌之。
石膏四兩。麥冬二兩。知母兩半。加大青一兩。甘草七錢。太陽陽明病。協(xié)熱下利者。六一散。黃連湯調(diào)服。太陽陽明并病。六七日表癥仍在。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dāng)硬滿。小便自利。
下其血乃愈。桃仁承氣湯。又二陽并病。太陽癥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譫語者。大承氣湯。少陽病。其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痛。胸滿或痛。耳聾。脈弦細(xì)。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胃和者自愈。不和則煩而悸。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凡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未經(jīng)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日三服。柴胡二錢四分。人參、黃芩、甘草、生姜各九分。半夏錢半。大棗二枚。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心下痞滿。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半。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參、花粉。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三錢。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錢。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一錢。夏勿用。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參、棗。加五味一錢。少佐干姜。陽明少陽并病。必下利。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也。承氣湯下之。若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癥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陽合病。脈大。上關(guān)上。但欲睡眠。目合則汗。藥用百合一兩。麥冬五錢。炙草一錢。知母、白芍、花粉各二錢。制龜甲三錢。竹葉五十片。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譫語遺尿。白虎湯。加百合。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dāng)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