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脅滿腹痛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蛐刂袩┒粐I?;蚩??;蚋怪型础;蛎{下痞硬?;蛐南录滦”悴焕;虿豢噬碛形??;蚩日?。小柴胡湯主之。

    【目】王肯堂曰。邪氣傳里。必先自胸而脅。以次經(jīng)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滿多帶表癥。脅滿多帶半表里癥。如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又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二者屬表。須汗之。蓋胸中至表尤近也。及脅則更不言發(fā)汗。但和解而已。經(jīng)曰。設(shè)胸滿脅痛者。及胸脅滿不去者。與夫本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硬滿。干嘔。往來寒熱。脈沉緊者。

    俱宜小柴胡和解之。大抵邪初入里。尚未停留為實。但郁積生滿者。和解斯可矣。若留于胸中。

    聚而為實者。又非吐下之不可已。如發(fā)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若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胸中有寒。瓜蒂散。二者均是吐劑。又當(dāng)知梔豉吐虛煩客熱。瓜蒂吐痰實宿食也。

    鰲按。此言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者。乃本傷寒病。至五六日更中風(fēng)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陶華曰。胸滿者。胸膈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下氣填脹滿也。非腹中滿。蓋凡邪自表傳里。必先胸至脅以至心腹入胃也。

    柯琴曰。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qiáng)。桂枝癥未罷。脅下滿。已見柴胡一癥。盒飯用小柴胡去參、夏。

    加桂枝、栝蔞以兩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從樞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張云岐曰。此是邪從少陽而入陽明者。何以見之。潮熱者。陽明癥也。然陽明猶未實也。

    又何以見之。曰。大便溏。小便自可。豈有胃已實而二便如此者乎。胸脅苦滿。而用小柴胡和之。

    使熱邪仍自少陽而解。可不復(fù)入陽明也。

    鰲按。前條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項強(qiáng)。與脅滿齊見。是太陽少陽并病也。此條潮熱便溏。小便自可。與脅滿齊見。是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云傳入。則必先有太陽陽明之癥。然后漸見少陽癥矣。此不可不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目】王履曰。不大便。屬陽明。然脅下硬滿而嘔也。不猶在少陽部分乎。至舌上起有白苔。

    則全由痰飲溢于上焦也。

    【綱】仲景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胸脅滿。以邪氣初入里。未停留。為濕氣痰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可矣。

    若腹中急痛。邪漸入里矣。急痛者。即滿痛也。

    鰲按。此條已偏于半里矣。

    【綱】仲景曰。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

    脈弦細(xì)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癥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目】鰲按。此條壞病。尚由太陽病不解而來。已有壞之之機(jī)。故一入少陽。即患脅滿干嘔寒熱不食也。更兼吐下汗針。更不知變生何病矣。故必審之。知犯何逆。然后可隨所犯而以法治。非既入少陽。再加吐下汗針之后。而成壞病也。

    【綱】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

    面目及身黃。頸項強(qiáng)。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食谷噦者。柴胡不中與也。

    【目】鰲按。此太陽中風(fēng)誤下之壞病。非柴胡癥也。故與柴胡湯而必下重。猶是誤與之也。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识粐I。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則愈。

    【目】許叔微曰。本條著眼微結(jié)二字。微結(jié)者。對大結(jié)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留著胸脅間。

    故胸脅滿微結(jié)五字。當(dāng)作一句看。與心下痞硬。心下支結(jié)同義也。

    【綱】仲景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目】陶華曰。腹?jié)M者。邪入太陰脾土也。常痛為里實。須下之。承氣湯。時減者為里虛。當(dāng)溫之。理中湯。若表解。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是邪未全入里。亦未可下。若大滿大實。兼有燥屎。是邪已入腑。雖得之四五日。亦為可下。大抵陽邪為實。則腹?jié)M而咽干。陰邪為寒。則腹?jié)M而吐利。食不下。若已經(jīng)吐下后而腹?jié)M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者也。有腹?jié)M痛。由脾不勝水。水與氣搏皮肉之間。腹中漉漉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下利腹?jié)M。身疼痛。先溫其理。

    四逆湯。后攻其表。桂枝湯。發(fā)汗后。腹?jié)M。當(dāng)溫。濃樸半夏生姜人參湯。吐后腹?jié)M。當(dāng)下。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下后腹?jié)M。宜梔子濃樸湯。腹脹滿者。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

    張介賓曰。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自愈。凡傷寒腹中痛甚。但將涼水一盞與飲之。若痛稍可者。屬熱痛。當(dāng)用涼藥清之。以上皆實熱癥也。必脈來沉實有力方是此癥。若微弱者。仍當(dāng)審察從緩治之。若飲水愈痛。此為寒痛。急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嘔吐瀉利者。急用熱藥救之。但須詳脈之有力無力。方為良法耳。

    朱曰。有胃脘之陽不散。致腹中痛者。須知之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晒┡R床醫(yī)師參考運用。

    作者:
  • 作者:
    顧德華
  • 作者:
    趙獻(xiàn)可
  • 作者:
    韓懋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作者:
  •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