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附錄察口唇法

    作者: 沈金鰲

    張兼善曰。凡口唇焦干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兇。唇口俱赤腫者。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谥锌嗾摺D憻嵋???谥刑鹫摺F嵋???谠镅矢烧摺DI熱也。舌干口燥而欲飲水者。陽明熱也??卩潆y言者。痙風也。凡上唇有瘡為狐。蟲蝕其臟。下唇有瘡為惑。蟲蝕其肛。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huán)口黧黑。口張氣直。口如魚口。及口唇顫搖不止。氣出不返。皆不治也。

    柯琴曰。此為少陽病之提綱也。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不可謂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

    所謂半表里也。

    三癥為少陽經(jīng)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具。

    【綱】仲景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目】魏荔彤曰。凡傷寒。原兼?zhèn)L而言。風寒之邪。從類而投太陽營衛(wèi)。在肌膚之表而已。

    感之者淺。故曰傷。所以日久不治。漸入漸深。有經(jīng)盡而解者。有過經(jīng)而傳者。皆有一定之道路。

    此傷寒所以有傳經(jīng)。無傳經(jīng)則非傷寒病矣。若夫中風中寒。則直突而來。并無次第。然風必中于三陽之少陽。寒必中于三陰之少陰。仍是各從其類。又寓從少不從老之理。其邪較太陽營衛(wèi)之傷甚深且速。故曰中。所以卒遇即病。有立盡者。此與傷寒傳經(jīng)之病大不同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