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吐血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目】朱肱曰。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fā)汗。而不發(fā)汗。毒熱入深。絡于五臟。

    內(nèi)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丸。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當湯。

    李杲曰。余治一貧士。脾胃虛。致補劑愈。繼而居曠室。臥熱坑。咳而吐血數(shù)次。余謂此久虛弱。外有寒形。而有火熱在內(nèi)。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里之虛熱。蓋冬居曠室。

    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里熱?;鹦安坏檬嫔臁9恃鲇诳?。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發(fā)汗。而不與之。遂成衄。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與麻黃人參芍藥湯。

    鰲按。此言誤灸所生之變也。吐血。比衄更甚矣。

    【綱】仲景曰。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目】朱震亨曰。雜病吐血咯血。責為實邪。傷寒吐血咯血。皆由誤汗下并火逆而致。誠非傷寒病熱之微甚者也。是為壞病。宜隨其逆而調(diào)之。惟少陰厥竭誤汗一癥。強動經(jīng)血。故云難治也。

    樓英曰。吐血者。諸陽受邪。其邪在汗。當汗不汗。致使血毒入臟。積瘀于內(nèi)。遂成吐血。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弦冒逆妄。煩躁漱水。驚狂譫語。吐衄。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利。小便頻數(shù)。皆瘀血癥也。雖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癥主張。初得此病。急宜用藥。至于絡續(xù)不已。經(jīng)數(shù)時而腹痛者。此又難于料理也。

    陶華曰。經(jīng)曰。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大下后。寸脈沉遲。尺脈不至。

    咽喉不利。唾膿血者。此有兩癥。一為陽毒。宜陽毒升麻湯。一為陰毒。宜甘桔湯加半夏、生姜。

    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咽喉閉塞。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吐血。氣欲絕。

    手足厥冷。蜷臥不能自溫。當歸四逆湯。

    鰲按。此指凡熱淫于內(nèi)者言也。故桂枝湯反能助陽。使熱勢涌越。致傷陽絡而吐膿血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