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渴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目】李中梓曰??手疄椴?。或因熱耗津液?;蛞蚝瓜逻^多。各不同也。

    鰲按。此概言太陽之溫癥。四時有之。非專指春溫也。所以名之曰溫者。以內(nèi)外皆熱也。發(fā)熱為外熱。渴為內(nèi)熱。所以別于中風(fēng)傷寒也。

    【綱】仲景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

    當(dāng)汗出而愈。

    【目】許叔微曰。此乃夾虛傷寒癥也。脈弱者。陰不足。陽氣陷于陰分。故必渴??收摺R禾摴室?。

    【綱】仲景曰。傷寒心下有水氣??榷⒋0l(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目】成無己曰。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者能飲水自瘥。小渴者。乃強(qiáng)與飲之。因成大禍。不可復(fù)救。然則悸動也。支結(jié)也。喘咳噎噦。干嘔下利。腫滿。小便不利數(shù)者。皆是飲水過傷。當(dāng)須識此。勿誤也。

    柯琴曰。此正欲明服湯后渴者是解候也??秩朔箍仕帯7醋趟畾?。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轉(zhuǎn)屬陽明而成胃實(shí)矣。

    【綱】仲景曰。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目】朱肱曰。初戒太陽癥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問曰。太陽病湯。終不可與白虎湯耶。

    曰。太陽癥得汗后。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脈浮而渴。屬太陽。若陽明少陽少陰。俱有渴癥。

    張?jiān)卦?。此癥因于發(fā)汗過多。水入則吐者。以心下有水氣。故水飲拒絕于外也。五苓者。本因水氣不舒而設(shè)。是小發(fā)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氣。不是利水道。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陽病。其人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视嬎摺I偕倥c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目】朱肱曰。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干者。只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者。能飲一斗。只與五升。若全不與。則干燥。無由作汗。發(fā)喘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

    遂劇與之。致停飲心下。滿結(jié)喘死者甚眾。當(dāng)以五苓散?;蛳菪赝柚髦?。金匱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得。多不當(dāng)與也。何也。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dāng)根據(jù)癥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qiáng)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shù)。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jié)于胸脅。則為水結(jié)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薄。則為噎。上迫于肺。

    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少腹?jié)M?;蚶锛薄R缬谄つw間。則為腫也。

    王好古曰。邪氣在表。猶未作熱。故不渴。邪氣初傳入里。熱氣散漫未收。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病患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者??诛嬎^多。積不能消。復(fù)為停飲諸疾也。

    柯琴曰。前條上半截。與后條同義。前條在大汗后。后條在未汗前。即是太陽溫病。要知太陽溫病。即是陽明來路。其徑最捷。不若傷寒中風(fēng)。止從亡津液而后轉(zhuǎn)屬也。飲水是溫病大法。庶不犯汗吐下溫之誤。五苓又是治飲多之法。前條。便是轉(zhuǎn)屬陽明癥。

    【綱】仲景曰。太陽病。飲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傷寒汗出。而心下悸??收?。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目】陶華曰??收?。里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謂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云。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于厥陰。則又熱之極矣。太陽無汗若渴。

    忌白虎。宜柴胡。陽明多汗而渴。宜竹葉石膏。若先嘔后渴。則為欲解。當(dāng)與之水。先渴后嘔。則為水停。赤茯苓湯。

    當(dāng)根據(jù)此議。勿令誤也。

    鰲按。第二條渴不渴。雙頂心下悸。是汗出后既心下悸矣。而又有或渴或不渴者。二方皆因心下水氣而設(sh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中風(fēng)。以火劫發(fā)汗。邪風(fēng)被火熱。血?dú)饬饕纭J涑6?。兩陽相熏灼。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則腹?jié)M而喘??诳恃薁€。或不大便。久則譫語。

    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目】鰲按。此言火灸之變。即火逆癥。因火灸不如法。以致變生種種。惟以小便利者為可治。則知火逆之癥。必以陰為主。最忌陰竭。猶之傷寒病以陽為主。最忌陽亡也。故中間陽盛陰虛四字。是火逆癥之綱領(lǐng)。陽盛則傷血。陰虛則亡津。又傷寒書之大綱領(lǐng)也。

    【綱】仲景曰。濕家。但頭汗出。背強(qiáng)。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视盟?。而不能飲??谠餆┮?。

    【目】李梃曰。熱在表則不渴。熱入里則渴。耗奪津液而然也。然有渴必有煩者。腎主水。熱深則水竭而渴。肝木挾心?;鹨陨鸁?。故厥陰六七日。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渴欲飲水為欲愈。傳經(jīng)已盡也。

    鰲按。背強(qiáng)惡寒。尚屬太陽。寒濕本當(dāng)汗解。不汗而下。必致陽氣擾上焦而滿。傷中焦而噦。傷下焦而小便不利。既三焦受病矣。口燥煩而舌上苔。由丹田之有熱。不能飲水。是濕猶在中。當(dāng)從五苓散去桂枝易肉桂。

    【綱】仲景曰。太陽中暑。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目】柯琴曰。中暑夾寒。有得之乘涼者。陰寒先著于肌膚。而暑氣內(nèi)傷于心脈。故惡寒身熱汗出而渴也。清暑益氣湯。東垣得之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diǎn)、刀割等法,都切實(shí)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yàn),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lán)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jiān)缙谑中g(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