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桂枝湯加麻黃、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擘)生姜(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附∶越婢方(麻黃六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此無陽與亡陽不同,并與他處之陽虛亦別,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fā)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臍下悸等癥,故以此湯清疏營衛(wèi),令得似汗而解。況熱多寒少,熱在氣分,尤與石膏為宜。古圣用藥之審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謂一、二,各半之說,照方計(jì)算,并不對(duì)準(zhǔn),未知何說?或云∶將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藥注明分兩,則何也?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