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豬苓十八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發(fā)黃者,加茵陳蒿十分。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數(shù)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