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發(fā)背作渴。
黃芩樸硝(各五錢)干葛(一兩)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凈洗同煎,不拘時服。
(各見大方科諸氣類。)
(方見大方科傷寒陽證及脾胃類。)以上諸藥,升降散毒,理脾和氣。凡諸發(fā)臨愈,皆可投數(shù)服。癰疽緣氣凝血滯,氣聞香則行
諸發(fā)愈后宜服。
黃(六兩,炙)甘草(一兩)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空心服。
老人氣血衰弱,發(fā)背作渴不止,宜服。(方見大方科虛損類。)
治疽后氣弱不食。(方見大方科脾胃類。)
治發(fā)背及一切疽瘡潰爛,痛不可忍者。
當歸川芎交趾桂川香芷真綠豆粉(各五錢)羌活獨活五靈脂乳香(別研)沒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嚼下。手足諸般損痛不能起者,加大草烏
治氣虛血弱,老人疽發(fā)后,四肢倦怠無力,或燥渴好飲水不止者。
黑附子(一個,九錢,煨,鹽水浸)白茯苓(五錢,去皮)川楝子(一兩,去皮核)茴香(去粗皮)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如覺脾虛食減,亦用參苓白禁腫法∶凡春初雷始發(fā)聲時,急以兩手指雷聲,聲止乃止。后七日勿洗手。此后有一切腫及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發(fā)背作渴。
黃芩樸硝(各五錢)干葛(一兩)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凈洗同煎,不拘時服。
(各見大方科諸氣類。)
(方見大方科傷寒陽證及脾胃類。)以上諸藥,升降散毒,理脾和氣。凡諸發(fā)臨愈,皆可投數(shù)服。癰疽緣氣凝血滯,氣聞香則行
諸發(fā)愈后宜服。
黃(六兩,炙)甘草(一兩)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空心服。
老人氣血衰弱,發(fā)背作渴不止,宜服。(方見大方科虛損類。)
治疽后氣弱不食。(方見大方科脾胃類。)
治發(fā)背及一切疽瘡潰爛,痛不可忍者。
當歸川芎交趾桂川香芷真綠豆粉(各五錢)羌活獨活五靈脂乳香(別研)沒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嚼下。手足諸般損痛不能起者,加大草烏
治氣虛血弱,老人疽發(fā)后,四肢倦怠無力,或燥渴好飲水不止者。
黑附子(一個,九錢,煨,鹽水浸)白茯苓(五錢,去皮)川楝子(一兩,去皮核)茴香(去粗皮)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如覺脾虛食減,亦用參苓白禁腫法∶凡春初雷始發(fā)聲時,急以兩手指雷聲,聲止乃止。后七日勿洗手。此后有一切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