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圖經(jīng)》 濃樸

    作者: 蘇頌

    濃樸(圖缺),出交 冤句,今京西、陜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龍州者為上。木高三、四丈,徑一、二尺。春生,葉如槲葉,四季不凋;紅花而青實;皮極鱗皺而濃,紫色多潤者佳,薄而白者不堪。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陰干?!稄V雅》謂之重皮,方書或作濃皮。張仲景治雜病,濃樸三物湯,主腹脹脈數(shù)。濃樸半斤,枳實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二物取五升,內(nèi)大黃四兩,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腹中轉(zhuǎn)動更服,不動勿服。又濃樸七物湯,主腹痛脹滿。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棗十枚,大枳實五枚,桂二兩,生姜五兩,以水一斗,煎取四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嘔者加半夏五合;下痢者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陶隱居治霍亂濃樸湯∶濃樸四兩炙,桂心二兩,枳實五枚,生姜三兩,四物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唐石泉公王方慶《廣南方》云∶此方不惟霍亂可醫(yī),至于諸病皆療,并須預(yù)排比也。此方與治中湯等并行。其方見人參條中。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