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面熱翕然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眩冒,嘔腫。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服之沖氣即低,反更咳滿者,去桂,加干姜、細辛各三兩;咳滿止而復渴,沖氣更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加半夏二兩半,以去其飲,飲去嘔則止;其人形腫與痹,加杏仁二兩半;若面赤如醉,以胃中熱上熏,加大黃三兩。須詳證加減。
2007年07月10日 發(fā)布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于2007年6月18日經(jīng)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局務會審議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長:邵明立
二○○七年七月十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面熱翕然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眩冒,嘔腫。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服之沖氣即低,反更咳滿者,去桂,加干姜、細辛各三兩;咳滿止而復渴,沖氣更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加半夏二兩半,以去其飲,飲去嘔則止;其人形腫與痹,加杏仁二兩半;若面赤如醉,以胃中熱上熏,加大黃三兩。須詳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