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治脾泄不止,食積不消, 瘕塊結(jié),大腸滑泄,臟毒下利,腹痛腸鳴。
麥 (炒,三兩) 神曲(炒,二兩) 茴香(炒) 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熟) 濃樸(制) 干姜(炮) 陳皮(各一兩) 木香(生,半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脾泄瀉,訶子湯入鹽調(diào)下二錢;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炒姜酒調(diào)下。常服鹽湯點,空心食前服。
【料簡】
凡治瀉須理中焦,如理中湯丸等是也;次即分利水谷,如五苓散等是也。治中不效,然后斷下,即用禹余糧赤石脂等是也。玉機真臟論云∶五虛死。謂脈細,皮寒,少氣,前后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活也。又《金匱》云∶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脈沉弦者為下重,脈大者為未止。泄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微喘者死。有微熱而渴,自汗,脈或微弦數(shù)弱,法并當自愈?;蛎}沉遲而面少赤,身微熱,郁冒汗出而解,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泄利后,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宜四逆湯;后攻其表,宜桂枝湯。上件《金匱》節(jié)文,雖于三因不甚分明,其脈不可不究。即用四逆治傷寒,不妨用桂枝加附子治傷風,術(shù)附加桂治傷濕,五苓散治傷暑,皆可類推。又古方泄利與滯下,共為一門,《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熱利類,門類混濫,后學難明,不可甄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