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治足三陰經虛,為風寒暑濕進襲,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漸成風濕香港腳,行步艱難,足心如火,上氣喘急,全不進食。
石南 天南星(炮) 石斛(酒浸) 牛膝(酒浸) 羌活 薏苡仁(炒) 防風(去叉蘆) 萆黃 (蜜炙) 天麻 當歸(酒浸) 續(xù)斷(各兩半) 木瓜(四兩) 檳榔(二兩半)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